昨天,《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正式发布,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再出发”有了新的目标追求—— 园区主要创新指标2025年比肩世界先进

来源:苏州日报 20200307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9

百舸争流,不争先便落后,不进位便倒退。新冠疫情之下,昨天,一场誓师大会点燃了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再出发”的火热激情。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的正式发布,则让这份干事创业的激情有了更宽广的用武之地。

“世界一流”高科技”,围绕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聚焦人才、平台、产业、企业、开放、生态等“六个维度”列出任务;立足“高“地”、打造“高原”、勇攀“高峰”,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初步拟定了20项考核指标。这个特殊的春天,苏州工业园区再次出发,开启了新一轮领跑发展的新征程。

目标

六大任务剑指“世界一流” 2035年创新能力影响全球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短短9个字,意味着一个区域要在创新能力突出、高科技产业领先、创新服务成熟、市场高度开放、制度环境优越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对于已经站在更高层次、更快跑道上的园区而言,如何再攀新高?

“到2025年,基本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功能和形态,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重要枢纽和新兴产业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环境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发布的规划,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并分解出六大任务——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新企业集聚区、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双创首选地、打造开放共赢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打造接轨国际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既宏观把握又微观落实,既注重“硬实力”又兼顾“软环境”,这六大任务是一份任务书,更是一张路线图、进度表和责任状。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规划将培育国家级创新中心、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列为“必选题”,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等作为重点突破对象。同时,对这类企业的服务进行全面升级:龙头企业要“一企一策”扶持发展,加快做大做优做强;企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要配强资源逐一破解;产业配套服务环境要持续优化,打造出唯一性、引领性、独创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5年内,每年全社会科技投入不少于2000亿元。”誓师大会上,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面向企业家代表的承诺掷地有声。年内,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拥有上市企业50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保持第一;到2035年,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标杆。

路径 

区域空间“四核驱动多点支撑” 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再加上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园区已构建出“2+3+1”产业体系,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此次规划提出,要打造“四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功能格局,即以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金鸡湖商务区四大功能区为主体,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科技金融等重点板块为支撑,以研发载体、创新平台为依托,形成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园区经过26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目前的瓶颈制约、矛盾困难并不少。”吴庆文表示,不保持定力抓创新,园区顶多是世界工厂;不改变发展模式路径,变要素经济为创新经济,园区发展永远面临“天花板”。新规划紧扣实际,对眼前的困境指明了方向:通过项目招引、自主培育等方式,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强链、延链、补链,实现产业新一轮创新升级。

产业升级,项目为王。围绕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园区一方面做强增量,坚持科学精准招商,引进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另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存量,通过实施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共生的良好生态。

企业蓬勃发展、产业“百花齐放”,离不开“阳光雨露”的细心呵护。园区今后将探索争取、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实现政策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通过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投资参与,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实施差别化供地机制,优先保障主导科技产业项目用地,实现“亩产效益”持续增值。

生态 

全方位开放高地链接全球 集成化改革构建创新共同体

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当前,诸多先行先试的使命,让园区拥有多平台叠加联动的优势。规划明确,要以全面开放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支撑,促进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打造一个链接全球的全方位开放高地。

随着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改革进入“无人区”的园区,正通过新一轮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持续深化中新科技交流合作、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等行动中,全力构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另一方面,体制机制创新这个“一号难题”也在不断突破。截至去年底,成立仅4个月的苏州自贸片区就推出创新举措22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举措14项。2月29日,全市14个国家级开发区获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授牌。到今年底,苏州自贸片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将在14个国家级开发区复制推广,形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

面对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目标,园区以全球性的战略眼光瞄准人才“第一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将在精准引进产业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激励政策等方面,推出“一揽子”计划,全力打造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区”。“在一个产业领域设立一项人才规划,实行一项重点工程。”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今后将以人才集聚引领项目、资本和产业集聚,并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构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0年3月7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