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工厂”到共享“产业园”一家美企这样“扎根”苏州

来源:苏州日报 20190916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6

新华社南京9月15日电 站在苏州工业园区晴林桥上,放眼四周,视野辽阔。

不远处,是一大片产业园。13年前,强生刚刚“落户”苏州时,这里初建了一个300人规模的骨科医疗器材制造工厂,未来,这里即将发展成为占地27.8万平方米的综合产业园,面积相当于50个中型足球场。

“在强生苏州,产业园被称为‘校园’。”90后小伙子叶乾笑称,自己是从一个“校园”来到另一个“校园”。作为苏州本地人,叶乾2012年在欧洲留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来到强生苏州工作。从一名实验室分析员做起,几番轮岗,目前是强生医疗苏州爱惜康工厂项目组的成员之一。

尽管是美资企业,但强生苏州产业园的不少小细节都让叶乾感到亲切,留园、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园区内的会议室均以苏州园林命名;竹子、柳树、古亭、木质栈道……园区内的东方元素随处可见。“工厂像校园,更像是花园。”

叶乾新加入的强生医疗苏州爱惜康工厂,今年1月刚刚落成,总投资额达1.8亿美元,被视为强生医疗加速布局在华供应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强生全球供应链战略副总裁维姆·阿佩洛在苏州爱惜康工厂落成仪式上表示,随着爱惜康品牌入驻,“未来强生苏州产能有望持续提升,成为强生医疗在中国以及亚太区最大的综合产业园。”“这个综合产业园,我们内部称之为共享产业园”,强生苏州无菌保证总监刘雪美告诉记者,未来在这个产业园,所有进驻的强生运营品牌业务将共享土地、成本、资产和服务,共享人才及领导者,共享组织文化。“目前,我所在的微生物实验室已经做到了共享,同时为产业园内的骨科器材工厂、外科器材工厂提供测试服务,包括设备、管理、技术方法等都成为共享资源。”

“共享是趋势,其背后是开放式创新在赋能。”强生苏州制造工程经理张丹丹刚来强生苏州2年多,却是拥有10年以上相关行业资历的“老兵”。

“以往外企多是运用内部资源研发创新。如今,开放合作已成为跨国企业在华创新的发展趋势。国内不少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世界瞩目,企业积极‘走出去’与周边资源交流、拓展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张丹丹说,去年他们跑了长三角12所高校,就是想去寻求长期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路未来制造,推进科技创新。

“开放合作,让我们的研发、生产获得了强有力的中国智慧支持,也让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张丹丹说,目前,在强生苏州的产业园里,已经在合作探索AI 自动化检验、虚拟VR工艺操作培训等尖端项目。

“强生在持续引进世界先进产品的同时,不断加强本土创新能力,与政府、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满足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不断增长和发展变化的健康需求。”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中国是其全球业务非常重要的市场,公司对在华业务的发展高度重视。

成立13年来,强生苏州已向全球市场供应了数千万个高质量产品。就在不久前,强生苏州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签约开放式创新合作项目,首期合作聚焦在医疗器材制造的涂层技术领域,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与更多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合作探索。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扎根”苏州的强生,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一员。

采访札记

风雨中也有“小欢喜”

“怀揣小欢喜,笑看未来路。”这是记者最近在苏州采访外资企业时,感受到的积极心态。与国民口碑剧《小欢喜》中传递的正向价值观一样,无惧于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升级,苏州一如既往以开放、圆融的态度鼓励外商投资,上半年吸引外资不降反增。外企通过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用“脚”投票、用“钱”投票,选择“来到”苏州、留在”苏州。“

晚上6时,顺着苏虹路自东向西一路前行,这片外企最早在苏州“扎堆”设厂的地方,如今依然繁忙。上下班高峰期间,平常5分钟可以通过的路段,有时需要花半个多小时。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在这里曾经真实上演过。在苏虹路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聚集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000家外资企业。其中不少是伴随着园区一路成长走来的“老朋友”。

“我们是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20多年一直在扩大投资。”在采访第一站,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商务及行政高级副总裁余绮玲对博世苏州的表现频频“点赞”。“博世苏州在博世中国总盘子里的占比非常高,去年,投资超3亿元的新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将主攻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像博世这样“来了就不想走”的外资企业很多。今年上半年,苏州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新增注册外资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

逆势上扬,苏州对外资的吸引力可见一斑。采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苏州给出的优惠条件不是最好的,但亲商、爱商、富商和扶商的投资氛围让人安心”“设备、材料采购半径不超过100公里”“新办企业的涉税审核时间不到10分钟”……企业的“小欢喜”汇聚成苏州“磁场效应”的硬实力。

这种“不想走”的“依恋”,记者在强生之行中体会明显。扎根苏州13年,强生医疗如今在当地布局了重要的两大工厂,一个是骨科手术器材工厂,一个是新建成的外科手术器材工厂。这两间工厂相距不远,沿着印有蓝色脚印的步道一路向北,记者看到了一大片未开发的土地。

“未来这里将逐步建成综合性共享产业园。”强生苏州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产业园被设计为更多功能、更加开放的共享平台,融入地方发展,也盘活存量资源。

诸多外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也成为推动苏州发展的强劲动力。2018年的数据显示,苏州工业总产值的70%、全口径税收及GDP的60%、固定资产投资的35%均由开放型经济直接贡献。开放的心态与“国际+”的高度,让苏州外商投资的“朋友圈”越来越稳固,也让苏州的“区域粘性”越来越强。

9月初,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举行挂牌仪式,当天32个新项目签约落地。其中,就有已经在苏州20多年的金光集团。

“我们不仅要跨界升级,打造金光科技产业园,还要与苏州工业园区一起去印尼,打造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金光集团负责人说。

(新华社南京9月15日电)







《苏州日报》2019年9月16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