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租公寓系列纠纷40多件、打工楼租赁系列纠纷20多件、物业服务纠纷210多件、预付款消费纠纷50多件……当这份来自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化解纠纷的成绩单越拉越长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区基层社区的自治能力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2018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联合各基层社区推进社工“法治实训”计划。“法治实训”开营以来已为街道、社区的7名社工提供累计长达21个月的法治实训,其中3名社工已经顺利结业回到工作岗位,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化解纠纷300余件。
“这次实训不同于以往的培训班,而是把社区工作者们拉出来,真正深入参与法院的工作,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全脱产在法院学习取经,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实战演练,纠纷调处能力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湖东社工委副主任徐英杰介绍,“而这样的实战能力才是我们基层治理最需要的能力!”
新身份诠释新责任
走进法院,社工王丽多了一重新身份——审务助理。在为期三个月的助理工作中,她通过实训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法律知识,并且在“真刀实枪”的实战中见识了法官如何化解矛盾纠纷。
社工“法治实训”项目实行“导师制”,即指定一名员额法官对社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通过系统培训、实战演练、量化考核的方式,熟悉司法审判工作,掌握调解技能和技巧。
“我之前也参加过一些培训,有的时间短、内容虚、光听不练,但这次却完全不同,我们每天都要整理工作日志,用照片和文字总结培训心得,每周都安排专业的人员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定期交流汇报工作、交流研讨,过得很充实,很有获得感。”参与实训的王丽说。
回归社区工作后,王丽的调解的工作涵盖了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久前,一起楼上楼下住户因为漏水发生纠纷,关于维修金谁出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后来闹到社区,希望社区能够协助解决。王丽及小伙伴们接到诉求后,首先约好维修工作人员,确定真正漏水的原因和位置,然后社区主动上门找到两户住户,进行交流沟通,并做了耐心细致的感情疏导和思想工作。经过几次反复沟通商量,两家达成一致的维修意见。
“遇到了棘手的、难调解的,就回想自己在法院实训时有没有类似的案例,法官当时是怎么解决的。”王丽说,实训后的她秉持着将盾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的原则,利用在法院学习到的调解技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顺利化解了多起纠纷。
新途径汇聚新力量
某小区业主于某反映对门业主叶某家安装摄像头,干扰了个人隐私,影响其生活,希望社区能够出面协调,让叶某对安装的摄像头进行适当处理。调解过程中,于某刚开始比较激动,反复强调要起诉处理。
“在法院的培训让我在接手调解工作之前有了良好的过渡,同时,不得不说,法院审务助理的身份帮助我加分不少”。刚结束实训的社工陈超笑着说。他先是安抚了于某的情绪,并将自己在法院实训期间客观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于某,比如一个案子从收案件到结案,一系列的程序下来费时费力费心。于某可以起诉,但是出于金乡邻的考虑,双方可以先坐下来协商,实在不行再走司法途径。最终,在陈超和同事的努力下,邻居双方谈妥方案,握手言和。
“这个事情烦了我们家挺久了,现在总算有个结果了。我也知道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起诉总归会闹得不好看,诉讼费不说了,我们都是要上班的人。社区出面帮我们调解,讲道理,讲法律,讲事实我们都很信服,确实是为我们老百姓解决了实在的问题。”于某事后说。
一年过去了,从法院出去的社工们仍在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方法,工作中他们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代。提高司法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化解了越来越多的纠纷,为维护辖区的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作者 梁月
《苏州日报》2019年12月27日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