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有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多元的增收途径和机制,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成色的重要内容。
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江苏始终把富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和检验标准,坚持高质量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三产融合、致力改革创新,不断培育富民增收新动能。
据统计,2019年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75元,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5:1,一幅富民增收的新画卷正越绘越美、越绘越精彩!
优势产业成富民增收新支撑
产业的潜能源自优势和特色,乡村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些优势和特色催生出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通过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全省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正不断发展壮大,44个乡村特色产品入选全国目录,销售额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0多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江苏已建成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省级产业示范园、54家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创建国家级特优区11个、农业产业强镇3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4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昆山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区为核心,打造大闸蟹现代化研发体系、养殖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3.8万亩养殖基地已成为当地蟹农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文伟表示,优质才能优价,阳澄湖大闸蟹每公斤售价可达200元,园区部分蟹农年亩均收入已超3万元。
品质成就品牌,品牌引领市场。近年来,江苏把推进“苏”字号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培育了一大批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其中5个品牌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98个。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说,村里的桃子过去论斤卖,现在论个儿卖,主要得益于“阳山水蜜桃”品牌越来越响、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农民对种优质桃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十三五”以来,江苏实施了“责任制、承诺制、奖惩制”三制联动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624万亩。海安市雅周镇在推进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同步培育优质稻米、精品蚕桑、果蔬栽培等特色产业,“锦湖大米”每斤10元,畅销上海市场,“夏黑”葡萄荣获国家“中山杯”银奖。
三产融合成富民增收新引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的加快转换,植根于江苏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农业与信息、旅游、文化、餐饮等行业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明显。
南京市江宁区大力引导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打造出了钱家渡、黄龙岘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村”,带动当地村民坐在家里就能创业致富。“我家的民宿生意很不错,节假日期间的房间都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家住钱家渡村的陈益青说。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苏士利介绍,通过实施“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全省2019年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达680亿元,不少县区因此走上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从种苗木到做盆景,如皋市顾庄社区花木经营户们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是江苏传统产业“接二连三”,提档升级的一个具象。社区67岁的盆景经营户王广明说,顾庄上世纪90年代就家家户户种花木,但过去仅靠卖苗挣点小钱,如今大家的发展重心变成了根据市场需求钻研如派盆景制作工艺,这才真正赚上了大钱。“我和女儿一起搞大型景观盆景,一年收入200多万元呢!”王广明满脸自豪地说。
作为互联网经济大省,江苏的“互联网+”农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农产品电商,2019年全省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626亿元,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新农人利用互联网“新农具”正不断缔造着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辉煌。
占地近3700亩的红杜鹃农业生态园坐落在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掌门人”王冬宝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告诉记者,在区委、区政府引导下,园区发展了55家地铁提货点和37家社区服务站,串联起线上线下3万多名客户,2019年营业收入突破了3500万元,在互联网经济的引领下,园区收入很快有望翻番。
改革创新成富民增收新活力
率先发展乡镇企业、较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农村改革一路波澜壮阔。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江苏坚持用改革创新探路,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在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更让改革红利不断惠及广大农民。
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江苏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意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江苏又进一步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线上交易、流转合同网签,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履约保证保险等机制,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服务。启东市南阳镇北清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悦帆说,村民们土地一流转就变成了“多薪族”,而且不用担心自己的承包权益受影响。
娄葑街道是上世纪90年代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第一锹土的地方。街道户籍人口11.03万人,其中29427人为当年的失地农民。为了让失地农民共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街道各社区通过12家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运营,确保失地农民股份分红逐年增长。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介绍,2019年底,各社区股份合作社共向失地农民现金分红2022万元,其中,60至79岁每人2100元,80至90岁每人4100元,90岁以上每人4600元。
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李明说,目前,全省6个国家级、14个省级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县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超70%村(居)基本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破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江苏把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引领性任务,常抓不懈。今年75岁的昆山市锦溪镇葛墓村村民陈杏生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我一天卖菜还能挣个200多元,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坦。”
作者 李达 本报记者 彭瑶 陈兵 李文博
《农民日报》2020年7月6日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