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规划建设促城市高质量发展

来源:苏州日报 20191018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5

 1994年,当苏州工业园区打下第一桩的时候,一份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就已清晰地印在了园区建设者的脑海里。25年来,园区始终坚持“无规划、不开发”,将一幅幅精美无比的图纸变成精彩纷呈的现实。“一张蓝图绘到底”,绘的是园区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规划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建设的是高品质的城市人居生活。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愈发完善的交通路网、更加便利的生活日常……园区规划建设之“高”,不仅仅体现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更在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与实践。 

求精高标准托起非凡新城 

在园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规划之上。园区注重培养“全员规划”意识,不仅党工委、管委会领导注重规划、尊重规划,而且将规划作为所有机关人员赴新培训的第一堂必修课,使“规划先行”的理念在全区干部中扎根入心。各部门也注重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先后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等专业规划,以此为基础推进多规融合,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着眼长远,园区以“九通一平”为标准,建成发达的城市地下管网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网,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居住区、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规划也并不是完全刚性不可调节,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每过五年,园区都会进行一次总体规划检讨,同时充分利用“白地”“灰地”的弹性制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目前,园区整体面貌与开发之初的总规蓝图基本一致,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园区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 

求变高起点探索智慧转型 

搭载了各项高科技的雷达“守”在路口,只要有车辆经过,就能够精准地识别车辆的速度、距离;厘米级的导航系统辅助车辆感知和路径规划,连地面上的一条小沟都能辨别……日前,园区智能网联测试区正式启动,长达8.8公里的全省首条通过认定的5G全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成为无人驾驶测试的“最佳赛道”,也为将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下基础。 

在园区东部,一片近6000亩的“老厂区”正酝酿着一场蜕变。金光集团是较早落户园区的外资企业之一,近年受园区环保标准持续提升影响,决定与园区合作开展“退二优二”升级改造:造纸厂退出,腾出58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主打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金光科技产业园。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智能网联测试区的建设与金光科技产业园的转型便是例证,在经历了启动成立、快速发展之后,转型升级的“阵痛”随之而来。但无关徘徊或是困惑,园区总是及时检讨、迎接挑战、把握先机、谋划未来、引领发展。 

园区注重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设施配套和空间环境,综合保税区、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产业载体亮点纷呈。而面对土地资源的瓶颈,园区开展一系列工业用地存量更新探索,先后编制退二进三规划、工业用地发展控制规划、片区更新规划等,有序、平稳地推进工业用地存量更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以及效益的提升。 

求实高水平提升公共服务 

金鸡湖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同样它也见证了园区快速腾飞的步伐。如今,在静谧的金鸡湖中央,一条长约6.04公里的隧道正在加紧建设,投用后将有效缓解东西向跨湖交通压力,提升园区整体交通承载能力。 

金鸡湖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明挖法城市湖底公轨共建隧道,首次采用最大矩形断面结构——“四孔一管廊”,基坑最宽处可达60多米,施工难度虽然增加了,但公轨共建却又一次印证了园区坚守的科学统筹规划,不仅能提升湖底空间利用率及公路与轨交运营功能,也能缩短工期,减少投入,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基础设施工程事关民生幸福。当前,园区多项重点交通工程有序推进。城北路改建工程园区段全长1.6公里,计划2020年4月建成通车,将给周边居民带去出行的便利。星湖街隧道工程呈南北走向,结合轨道5号线星湖街站同步实施,计划2020年10月主体完工。金鸡湖隧道正在进行一期管线迁改、交通疏解工作,同时搭建湖中围堰。独墅湖第二通道工程一期围堰钢管桩围堰、填土全部完成。中环北线二期预计9月底完成主线及南转西匝道下部结构施工。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加速一项项“民心工程”的落地。早在1997年就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引进了“邻里中心”,融合社区公益和生活配套于一体。如今中新合作区内打造“市级”+“邻里”两级中心体系,合作区外围形成“市级+片区+邻里”三级中心体系,总体上形成了特色与均衡并存的“两级兼顾”“内外兼修”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加油站”。




作者 余闻

《苏州日报》2019年10月18日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