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为突破口,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 “刚柔相济”让新风入民心

来源:苏州日报 20191127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5

婚宴“流水席”的桌子绵延整条街,一办就是3天;满月酒的礼金,起步就是一两千元;外甥结婚,舅舅的“红包”要包到两三万元……在苏州不少保留着传统嫁娶风俗的地方,居民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最东面的胜浦街道,便是如此。

亲朋邻居来往密切,为人处世有人情味本是好事,但当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以至成为难言的负担,移风易俗就势在必行。今年下半年以来,胜浦街道以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通过刚性约束和柔性引导“双管齐下”,胜浦街道“简”了花费,“富”了文明,让文明新风尚吹遍大街小巷。

人情支出占家庭收入20% 高昂礼金成了“甜蜜的负担”

三面环水的胜浦街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胜浦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一些原本充满乡土气息、情感质朴的风俗却逐渐变了味:人情宴请不光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还要跟亲戚邻居们互相攀比,越排场、越阔气才越有“面子”,甚至有些居民借债也要撑“面子”。一味讲“面子”,让礼尚往来的人情味变成了“人情债”,高昂礼金已经成了当地居民“甜蜜的负担”。

“事实上,很多居民不是不知道这种大操大办造成了很大浪费,但碍于传统习俗和人情面子,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胜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强说,胜浦居民集中居住在4平方公里的居民区内,亲友圈子小而紧密,讲究关系圈和人情网让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为了摸清居民人情负担的“底细”,胜浦街道特地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仅7个动迁社区的公建食堂就承接居民自办宴请1086次,消费金额高达3200多万元。平均每次宴请的规模为16.7桌,按照平均每桌889元的标准,居民一次宴请就要花掉约3万元。

“3200多万元只是宴请一方的支出。大家讲究礼尚往来,收礼的人总要‘还情’,而‘还情’时往往还要加码,所以人情支出也是水涨船高。”刘强告诉记者,胜浦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全年的人情支出要接近2万元,约占家庭收入的20%。粗粗估算,当地居民一年花在婚丧嫁娶、做寿、礼俗等人情支出方面的费用近1亿元。

党员干部带头立规矩 一套制度让婚丧嫁娶操办有规可依

互相攀比、大操大办,让礼越来越重,甚至超越了情。如何刹住这股变味的人情往来风气?对此,胜浦街道首先紧抓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一套制度展开了一场移风易俗的“破冰行动”。

今年7月起,街道相继出台了《胜浦街道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暂行规定》《胜浦街道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生日宴等事宜“五带头”“五不准”》等制度,明确规定党员干部不得有以“流水席”等形式变相大操大办等行为,由他们带头承诺抵制人情礼俗不正之风。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在亲朋好友间宣传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新风新举措。改变的第一步,从党员干部开始。

在胜浦,60周岁以上的老人流行一种过“当头”的风俗,即老人邀请100名60周岁以上的妇女一同通过绕行街道、燃放鞭炮等方式为自己祈福。过“当头”的老人不光要支付仪式费用,还要宴请这100名妇女。一场仪式下来,起码要花费好几万元。但这两个月,举办“当头”仪式的居民数量有所下降。其中不少就是在党员干部的劝说下放弃。就在10月份,街道3名党员集体去苏州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无偿捐献志愿书,以实际行动为全体党员群众树立了榜样。

与此同时,街道还出台《胜浦街道“移风易俗”十条》《胜浦街道关于公建食堂管理的补充规定》,从场地预定、宴席种类、预定桌数上对居民加以引导,鼓励“一天办完”,并形成一套规范婚丧嫁娶等活动的约束。最近,胜浦街道全境还被纳入园区禁放烟花爆竹区域范围。有了“规矩”,党员干部引导、居民操办都有章可循,打开了胜浦移风易俗的新局面。

实事工程叩开群众“心门” 高龄老人集体生日成最新“时尚”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不仅需要制度和榜样的力量,更需要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化风于俗。面对少部分群众认为街道“管得宽”“管多了”的质疑声,胜浦街道推出以“红浦晚晴”为代表的民生实事工程,逐渐叩开了群众的“心门”。

今年9月30日,胜浦街道在园东社区率先启动了“红浦晚晴”党建为老服务项目,为各动迁社区户籍和实际居住地均在本社区的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四个一”服务,即每天一瓶热水、每月一次理发、每年一张结婚纪念照或全家福照片和每月一场集体生日。随着“红浦晚晴”项目在各个社区陆续落地,过集体生日逐渐成为胜浦高龄老人的流行“时尚”。截至目前,街道已有260多名老人参加集体生日,避免了办“当头”带来的铺张浪费和不良影响。

利用横幅、户外电子屏、微信等传播渠道,一方面大力宣传新风正气、开展“新风家庭”评选;另一方面持续“吐槽”日常生活中的陋习,鼓励群众摈弃陈规,胜浦街道还将移风易俗与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短短几个月,街道就创作编排10多个移风易俗文艺巡演节目,举行了“移风易俗文化季”,并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将“胜浦三宝”之一的宣卷请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欣赏……化风于俗,胜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把文明新风的种子撒在居民心中,收获的是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新理念。最近,20件由胜浦居民自己创作的移风易俗宣传标语突出“重围”,纷纷“跃”上了街道的文化墙、社区的宣传栏;不少居民更是主动将《胜浦街道“移风易俗”十条》等标语作为文化装饰贴进楼道。在胜浦,虚荣攀比的“负能量”正积极转化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19年11月27日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