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0年的起点,苏州工业园区扛起“再造一个新园区”的大旗,向着新的历史目标大步前行—— 起跑就是奔跑 突围就是使命

来源:苏州日报 20200116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6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岁末年初,既是总结过去的最佳时刻,也是谋定未来的关键节点。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5周年,也是这一创新之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苏州工业园区保持“稳”的态势,加大“改”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实现“进”的突破,以新增注册外资增长32.9%、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列全国高新区第一、在环球总评榜中位列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园区榜首等荣誉,为自己的25周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省级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的收官之年。站在一年的起点,苏州工业园区以赶考之心在奔跑中突围,聚焦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一号工程”、人才和项目招引的“一号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的“一号难题”,主动扛起“再造一个新园区”的大旗,向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苏州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先行示范区、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排头兵的目标大步前行。 

改革破难题 

22项制度成果凸显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园区担当” 

建设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是园区当前的“一号工程”。而昨天举行的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上,一组新公布的数字令人瞩目: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4个月,推出143项改革任务,年内30项任务顺利完成,完成全国首票保税检测外发试点业务,创新推出空运直通港、“关助融”海关信用惠企模式等22项改革举措,省级以上首创超50%…… 

江苏自贸区,一半在苏州;苏州自贸片区,全部在园区。对于园区来说,这是骄傲和荣光,更是责任和担当。“起跑就是奔跑,开局就要冲刺。探路、引领、突围就是我们的使命。”在去年9月1日的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仪式上,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的一席话,彻底激起了全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雄心和激情。 

作为苏州开放型经济的高地,园区进出口贸易发达,不少企业在海关留下了大量数据。以往,这些数据只能默默“躺着”,发挥不了实际作用。但这一切随着苏州自贸片区“关助融”海关信用惠企模式的启动,发生了改变。成立于2002年的康纳机械制造(苏州)有限公司,主营精密金属冲压零件,产品直接配套特斯拉汽车,间接配套奥迪、宝马、大众、通用、戴姆勒等品牌汽车。“关助融”项目一启动,企业就成了首批“尝鲜者”。“银行直接从海关获得企业的信用数据,然后发放远低于市场利率的纯信用贷款,真的帮了我们大忙。”康纳机械财务总监刘秋红说,“关助融”授信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近70%。此外,园区经发委还会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贴补部分利息费用,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开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赢得新的发展“王牌”,这是国家战略使命赋予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园区的新任务,也让园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有了更足的底气。去年以来,园区攻坚克难,不仅出台了营商环境30条,还主动对现有体制机制“开刀”——推出“放管服”改革“1+N”服务举措、建成全省首个“一网通办”平台……就这样,一个个制约发展的难题,在思想再解放、体制机制创新中被一一克服。 

创新促转型 

“2+3+1”产业体系持续升级跑出“园区速度” 

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版图上,园区无疑位于“第一方阵”。而去年11月,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让园区这个“第一”更加实至名归——不仅主要指标名列前茅,在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也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一。 

当发展已进入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无人区”,园区坚持以创新跑出产业转型的“加速度”。以“创新”为标签的生物医药产业,只是园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代表。在这座创新之城,不管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还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又或是现代服务业,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 

——看外资升级,“制造园区”正向“制造+研发+采购+培训”加速转型。全年新增外资项目422个,新增注册外资1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参天制药全球研发生产基地、丹纳赫诊断亚太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赛诺菲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院、飞利浦全球企业服务中心等总部、研发中心、功能中心落户,和舰、矽品、京隆、康美包、碧迪等一批企业增资扩产。目前,园区已有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45家、占江苏省17%。 

——看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在全球竞争合作中取得全新突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增长20%,产值超2030亿元,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1.5%、70.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44.5%。 

在园区,创新已磨砺出转型升级的硬核力量。去年,园区新认定国家高企650家、增长近50%;新增上市企业14家、累计达35家,华兴源创成为科创板“第一股”,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5.7%。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81家,增长超5倍。R&D投入占GDP比重由3.5%提高到4.1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3件,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集聚上,新增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9人,其中创业类4人、占全国12%,居国家高新区首位,入选上级科技人才总数居全国开发区和省市第一。 

开放拓空间 

中新合作内涵提升再前进升华“园区经验” 

2019年,“中新合作”成了园区发展的“高频词”。这一年,中新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苏银产业园启动建设,中新苏滁产业园等纷纷拓园、扩区,“两个园区”协同联动格局加快形成。体现中新合作、产业升级、开放创新三大鲜明特色,苏州自贸片区还率先落实中新自贸升级议定书成果,以更高标准对接国际规则。在中新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园区经验”也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2019年12月20日9时30分,上交所里一声喜庆的锣声,定格了园区开放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园区的开发建设主体中新集团登陆A股市场。这也是继苏州自贸片区获批后,园区25周岁获得的又一份“厚礼”。现场,新加坡代表、新方财团董事长林子安表示,中新集团登陆资本市场,意味着园区的开发模式既经受住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考验,也获得了金融市场的认可,这不仅是对园区创新发展的强力支持,也是对深化中新合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新集团上市,对园区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意味着中新合作进入提升再前进的新阶段。”吴庆文说。当前,中新合作、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苏州自贸片区等优势叠加联动,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转型升级中向高处突破,在敢闯敢试中向高处探索,在全球竞合中向高处攀登,都少不了中新合作这张“底牌”的加持。今后,瞄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打造中新国际合作新平台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园区将进一步学习、借鉴新加坡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谋求开展多领域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在“开放再出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优势。






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0年1月16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