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从一张规划图起步;25年间,纸上的图景逐一拔地而起,炼成了一座创新之城的“颜值”和“气质”—— 一张蓝图绘出一座创新之城

来源:苏州日报 20191028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1

规划,城市建设的蓝图。

历经25载沧桑巨变,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无规划、不开发”,从土地利用到生态环保,到城市空间的科学安排,再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谋划。展现在眼前的,是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科学分布、秩序井然;是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 视“九 通 一平”;是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2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从一张规划图起步;25年间,纸上的图景逐一拔地而起,炼成了一座创新之城的“颜值”和“气质”。

25年前一张规划图花了3000万元

眼下,金鸡湖隧道的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作为国内最长的明挖法城市湖底公轨共建隧道,金鸡湖隧道首次采用最大矩形断面结构——“四孔一管廊”,其中南侧两孔一管廊为双向6车道的道路隧道,北侧两孔为轨交6号线上下行线。这种结构,不仅提升了湖底空间的利用率,也大大强化了公路及轨交的运营功能,一举多得。

如此独特的设计,仅前期研究和规划,耗时就超过10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一些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阶段,园区就积极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确立了“建设跟着规划走”的原则。1994年5月12日,金鸡湖畔,园区在全世界的关注下打下了开发建设的第一根桩。人们不知道的是,这第一根桩乃至日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都来自于一张规划图;人们更不知道的是,这张25年前就耗资3000万元的规划图“无所不包”,连地下管网、道路交通、水电气等都有详细规划。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在刚开始建设的两年中,园区的土地上始终看不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地下早已机器轰鸣。面对外界种种抱怨“园区开发建设太慢”的声音,园区用一整套刚性机制确保了规划权威性:园区将政府批准的规划公之于众,授权规划师审批各类规划申请,行政管理层不能干预正常的规划审批,技术管理层无权更改已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规划。如果投资者提呈的规划设计书被规划设计师否定,可以有两次申诉机会,一旦裁决,就得严格执行。“规划即法”,25年来,园区整体面貌与开发之初的总规蓝图基本一致,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园区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

阳澄湖畔一块“白地”建成“城市后花园”

规划不等于僵化。每过五年,园区都会进行一次总体规划“检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而“白地”“灰地”的弹性制度,为这座创新之城预留出了发展空间。

园区启动建设之初,在北部地区预留了一片24平方公里的“白地”——阳澄湖半岛。这里三面环水,拥有超过50公里的全域阳澄湖岸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草鞋山遗址“江南史前文化”、阳澄湖“水乡渔家文化”、奕欧来“时尚文化”、华谊兄弟“电影文化”、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等融合发展。2015年,阳澄湖半岛成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内唯一位于国家级经开区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迈开了打造“地理上紧邻城市,心理上远离城市”的园区“后花园”的新步伐。去年,辖区接待游客3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6亿元。

2017年底,随着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管理重心的下移,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四大功能板块正式成立。肩负着整合发展资源、明确产业导向的重任,区域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的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面对辖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园区企业总部基地等重要产业载体,积极谋划“政、产、学、研”高质量协同发展。最近,欧洲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EMS)和工业设计服务商欧朗集团旗下的欧朗物联硬创空间落户中新生态科技城。按照计划,项目打造专注于智能硬件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的垂直化专业加速器项目,启动后一年内能引进科技创业型企业数十家,开启半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土壤结出“2+3+1”特色产业体系

园区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土地和城市空间的规划上,更注重在城市战略转型、产业创新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培养“全员规划”意识。园区每一名机关人员赴新加坡培训的第一堂必修课就是规划课,“规划先行”也成为根植园区全体党员干部心底的理念。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等专业规划纷纷出台,多规融合下,园区这座创新之城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外延式扩张转向如今的内涵式提升。

行走在金鸡湖畔开放式5A级景区,高楼林立。放眼望去,到处是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店招,“步行5分钟必有一家银行”是金鸡湖畔最生动的写照。而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能“集结”近千家金融机构,正是源于园区前瞻性地产业规划。伴随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园区10多年来陆续制定出“金融翻番计划”“金融繁荣计划”“金融跨越计划”等一系列发展计划,用金融“活水”彻底润泽了新兴产业。目前,园区引导区内银行、保险等2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累计受理解决企业需求1529笔。去年,仅企业债权融资补贴一项,就为辖区46家次企业送出了1382万元的“大礼包”。

规划先行、政策驱动,再加上不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园区经过25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2+3+1”产业体系,即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和以“金色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面对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的新需求,园区将抢抓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继续以科学规划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高地。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19年10月28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