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二 在绿色实践中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来源:农民日报 20200708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5

在不久前刚刚发布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江苏包揽榜单前三,共有25个县(市)上榜,足足占据全国百强县1/4的“版图”,经济实力无可置疑。然而,经济体量大、环境体量小却一直是江苏的发展之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困境处,江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痛点亮剑、堵点出击、难点攻坚,执生态优先理念,策马扬鞭,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生态“绿文”,划出发展底线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时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

“不要带污染的GDP”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向落后产能宣战,铁腕治污,江苏敢于动真碰硬。2016年,江苏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聚焦整改方案中的38个具体问题,组织开展“263”专项行动,领导上阵、公示目标、分解任务,发动群众曝光问题,打响保护环境的“人民战争”。

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设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确立“1+3+7”攻坚战体系并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聚焦突出环境问题 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环境“双向”补偿、环保信用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保垂改”等一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江苏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与生态环境部进行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

2019年,江苏搭建了全国首个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通过问题倒逼改革,让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件件可追溯、个个有落实。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400多公里的江苏长江岸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和江苏省实施细则,以高质量发展破解化工行业“重化围江”难题。

今年年初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1.4%,新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个,总数和新增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桨。无论经济下行压力多大,都不能回到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更不能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这是江苏的决心,也是江苏的承诺。

生态绿色,领航发展新崛起

苏州市吴中区作为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围绕对这颗“绿心”的保护,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落户吴中。作为长三角第一个生态涵养区,这个试验区是一个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先导区、区域协同示范区、制度创新实验区和生态宜居模范区。

生态涵养区,不是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以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追求更好、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实践区。

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吴中区东山镇正在探索。作为试验区的主体范围,东山借助电商产业园孵化平台的搭建,让东山枇杷从苏州走向全国。2019年全镇枇杷网上销售255万斤,占总产量的31%。随着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东山2019年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纯收入突破4万元。

常州溧阳市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发展理念,近年来,超百亿元投入治理山水问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目湖、南山竹海周边森林覆盖率超80%,天目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成为中国天然氧吧。

为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优势,驱动绿色转型,溧阳围绕先进制造、高端休闲、现代健康、新型智慧等“四大经济”,以优质增量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了先进储能产业从生产端向创新端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全国最大的先进储能中心正在加速形成。2019年,“四大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突破50%。

在苏北,绿色发展之变也在悄然而生。徐州贾汪是一座“百年煤城”,多年来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两年来,贾汪关停50余家污染企业,削减高能耗,巩固修复绿色生态。

今日的贾汪,聚集高端发展要素,构建了特色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以及休闲旅游、城郊都市农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在新起点上实现弯道超车,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生态绿意,“醉”了美好生活

6月19日,一项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让园区生态的改善有了更直观的呈现。2018年-2019年,园区共记录到1601个物种,与2012年相比,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专家解释说,这与园区近年来水环境持续改善密不可分。

同样的生态修复工作,在南通亦是有声有色。五山是南通地标,滨江是南通特色,因历史原因,五山及沿江地区资源多头分割管理、质态不优,管理和保护实施难度大,“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成为城市发展窘境。

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大背景下,南通统筹推进沿江地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退出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5.5公里,五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63岁的齐大爷,每天都要带着老伴到狼山森林公园散步。“微风轻拂,芦苇沙沙,里面走走,心情都舒畅了。”从“临江”到“滨江”,从城市“后巷”到城市“绿肺”,齐大爷目睹了城市三年来的变化,一个水绿相融的城市“生态核”已呈现在市民和游客眼前。

“醉”人美景,“醉”美生活,不能落了老乡,自然少不了美丽乡村。在苏州旺山村,将采石厂存放炸药的仓库改造成巧克力创意工厂,农旅融合美了村富了民;徐州北山村的荷花园,曾因开山采石沦为脏水潭,如今从“卖石头”变身“卖风景”;南京江宁区将广大农村作为一个“大花园”,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涌现出石塘人家、黄龙岘、汤山七坊等一大批亮丽名片……

江苏各地借助乡村振兴之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正走入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良性发展之路,不断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在打造“最靓颜值”的路上,江苏正扬鞭奋蹄。

本报记者 彭瑶 陈兵 李文博

《农民日报》2020年7月6日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