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创新“密钥”,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推动南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②

来源:南通日报 2020/7/6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17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

数据显示,全市1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在2018年度、2019年度国家、省科技大奖榜单中,南通民企的科技成果获得奖项52个,其中,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海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单位行列中。

民营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如何调动更多民企创新积极性、激发民企创新活力?记者走访市委、市政府表彰的部分科技进步民营企业和科技新锐民营企业,探究他们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创新“密钥”。

不同“出身”,相同的紧迫感

6月30日上午,上海证券大厦五楼交易大厅里,一声洪亮的锣声敲响,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在国内先进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国盛是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作为德马吉、宝马格、山特维克、东芝机械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此番登陆科创板,意味着国盛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一个以钣焊件加工起步的工厂,是如何跻身全国机床行业前30强,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品种类最为齐全、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专业制造商?回顾国盛20多年发展史,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保持高速发展的秘诀。而走上自主研发这条道路,公司董事长潘卫国提到当年一波三折“进口之路”的往事:当年,公司从日本购入一台高端设备,交货周期竟长达八个多月,原因仅是对方迟迟不肯发货。

事实上,在机床行业,当年国盛的遭遇,绝非个例。曾经,中国80%的高档机床需要进口,核心技术落后德国15年。而走高额进口的路,就意味着各方面都要受制于人。

只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企业在行业里才有话语权,产品才有机会打入世界主流市场。“今天是一个传统制造向‘智造’转换升级的时代,传统企业发展的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资源驱动、关系驱动已经为创新驱动所替代。”这样的远见,使国盛从传统机床到数控机床实现“跨越式”一跳,引领传统产业朝着更精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与靠着创新实现转型的国盛不同,位于南通开发区的江苏尚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诞生之初就自带“科技基因”。

借着沪通合作深化的东风,尚飞光电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南通新微研究院于2012年孵化而成。公司核心创业团队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组成,拥有多项光电和信息领域的国内外发明专利。2016年正式投产以来,尚飞依靠自主创新,逐步打破德国、日本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成长为国内公共安检及工业无损检测核心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

虽出身“名门”,但尚飞光电同样有着强烈的紧迫感。“没有持续研发,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自我消亡。”尚飞光电总经理傅剑介绍,企业每半个月开一次经营会,而研发团队的会议,一周则要开两次。

做行业的先行者,才能成为时代的先行者。“传统产业技术迭代慢一些,新兴产业技术迭代要快一些,但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均需要瞄准产业领域技术前沿加快创新,以跟上发展趋势。”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创新不仅是出于企业生存需求,更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研发先行,担当行业领跑者

尚飞光电在创办之初,研制的是安检机上的配件——X射线探测器,实现了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同时还把单价压到了日本产品价格的一半以内。

但一次拜访客户时,对方上来就问,“你们的产品除了便宜还有什么吸引力?”这句话为傅剑浇下一盆冷水:被市场挑选并且推着走始终是被动的,“陪跑”很累。

尚飞光电着手超前布局:第一步“瞄着打”已实现,第二步就要与国外企业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第三步则是抢占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伴随着“三步走”策略,尚飞光电研发先行,以市场补充研发,产品从配件到核心芯片不断丰富升级。

要加快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翻阅科技进步十强民企、科技新锐十强民企榜单,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研发方面全力以赴:以汽车智能底盘系统研发见长的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嘉定区设立前瞻技术研究院,并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智能驾驶联合研究所;从事高端芯片研制的飞昂通讯科技南通有限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同时在南通开发区拿地50亩建设了产业研发测试基地……近几年,我市民企研发机构量质俱增。2019年,江苏联发获批省级院士企业研究院,全省首批只有两家;天楹环保、通富微电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增数居全省首位;全市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总数达380家。

不断投入,不断创新。部分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例如国盛就构建了应对客户需求的全产品生命周期研发管理体系,将“市场、生产、财务、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各环节控制研发质量,提高研发效率。从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研发平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层次技术创新体系,以确保研发工作持续高效开展。

今天,民营企业展现出的实力已不容小觑。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专项中,频频出现南通民营企业的身影:南通跃通数控牵头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立项;南通振康承担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飞昂牵头集结国内相关优秀企业进行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研发,同时还参与了腾讯5G生态计划、省级5G+云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并与国网信通(智芯)形成战略合作。去年我市新立项的6个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11个重点研发项目,均由民营企业承担。

厚植土壤,激发创新活力

开展技术创新、新品研发,存在风险,需要资金作支撑。尚飞光电自2016年投产至今,研发费用投入超100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2019年研发费用占比更是达到了20.6%。然而,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敢于承担风险的魄力。在保守与创新之间,一大批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往往选择了前者。

怎样才能撬动企业的研发投入?李吉平介绍,我市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引入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目前,市区科技型金融机构库的合作科技金融机构已达21家,全市苏科贷备选企业入库2204家。2019年,全市苏科贷的备案项目279项,放贷规模近10亿元;通科贷产品服务企业327家,新增放贷金额24亿多元。市级科技担保公司为109家科技型企业担保,担保额4亿多元。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市科技上市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神马电力、海星股份在沪市主板上市,江苏鹏飞在香港上市,京源环保、国盛智科在科创板上市。2012年至今,全市进入省科技上市培育企业库92家,已上市32家。

除了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构建风险共担机制,我市也拿出“真金白银”,以政策红利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出台《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对市区企业首次申报认定高企奖励标准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小升高”入库企业奖励10万元,扩大奖励覆盖面,重新申报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奖励20万元;2019年落实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在内的企业科技税收优惠共计32.09亿元,同比增长32%。

企业技术创新最需要的是人才,反之,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各家企业落户南通后获得的扶持中可见一斑:飞昂入选省“双创团队”“双创人才”,分获500万元、50万元奖励,南通开发区为其提供了“三免三减半”的1000平方米办公场所和配套的精装修人才公寓;格陆博引进的研发人员,已有11名本科生享受到生活津贴,后续将有更多硕士、博士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三年生活津贴和购房补贴。格陆博的120名员工中,90%都来自外地,邵晓华期盼政府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人才在此安居乐业。

待遇水平、生活配套等方面的扶持,为高层次人才安心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而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则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了人才的培育和共享。

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政府部门主动作为,担当起“红娘”一角。“我们不断强化开放式配置资源,推动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校院所有偿预订研发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李吉平介绍,在前期企业技术需求挖掘、科技成果对接的基础上,2019年我市先后举办产学研系列活动123场次,邀请专家教授近2000人次。全市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010项,当年发生金额超过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10%,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与金额“双倍增”。 

(记者 沈雪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