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北宋文豪苏东坡曾11次来到常州,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并终老于此,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就是现在的东坡公园——大运河绕园东流,林木蔚秀、水石清奇,颇具江南水乡山野神韵。
泼绿叠彩,宜居毗陵。苏东坡“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咏叹,回响千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理念,已入人心。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市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环境,实施了城乡环境3年提升计划、生态绿城建设等重大项目。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发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令,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好景观,让广大市民天天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语。
唤起心底对绿色的渴求,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森林宜居城市,500万常州人民齐参与、共圆梦。
一棵树 一座城
“每一棵唐槐宋柏上,都闪烁着光彩绚丽的色泽。”常州东部,郑陆舜山,曾经是延陵人文始祖季子的耕读地。这里的百年银杏,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每年端午、重阳,当地村民纷纷来此祭拜祖先;两个月一次的集场,大家也聚在这里敲锣打鼓、焚香祈福。
一棵静静矗立、省编号为134号的银杏,栽种于清朝宣统年间,130年来守护一方、繁衍绿色,见证着常州历史文脉的绵延,讲述着绿色龙城的前世今生。舜山一带的村民,视它为长寿树、吉祥树。文革时期,曾有红卫兵打这棵树的主意,村里人自发维护,在树下搭了草棚看守,终于保了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方故土家园、一部祖辈历史。溧阳戴埠李家园村的老树,叶冠硕大、枝繁叶茂,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我在这树底下长大,每天看见它心里就踏实。”已经当上爷爷的村民何大盛说,他的爷爷辈就住在这里,记事起大树就是这样茂盛,抗战时期游击队还取枝条做长矛、打鬼子。
据统计,常州现存古树299株、名木22株,分属27科37属47种。对这些“活化石”,我市分级登记、备卡立档,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对濒危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记者前不久遇到省级特聘花木专家、艺林园花木有限公司老总戴锁方时,他刚从雪堰镇漕桥村“会诊”回来,这个村有一棵350多岁的古茶花树状况堪忧。为固根保本,大家先将水泥地敲出一个2.5平方米的地块,然后杀菌消毒,更换山土,增施有机肥,去除修补在树干上的水泥,并为伤口消毒。古树保护人夏婉英说,这棵古茶花长在自家老屋后院,年年开花好几百朵,“希望好好保护起来,让更多人来看”。
爱树护绿,已成为常州的城市基因。从“巷陌皆种柳”,到所有公园绿地免费开放,从“八路八口”绿色通道,到镇村绿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市近10年累计造林60.7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已提高到2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97%,人均公共绿地达13.2平方米。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我市正全力推进的“创森”工作,就是加强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以森林和林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到2016年,市域森林覆盖率力争达3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经过近两年的泼绿叠彩,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仅今年以来,全市就成片造林5万亩、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30个,同时,溧阳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加快建设。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赓续前贤、泽被龙城。森林和城市,从未像今天这么交融。舜山的百年银杏,若举目眺望,也会感到欣慰。
一片绿 一重景
常州西南,建成不久的溧阳上黄湿地公园,紧扣“人文、自然、生态”,大力开展绿化,突出生物多样性。这里森林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翱翔其中,每逢假日,许多人都来到这里观景休闲。“没有野生鸟类的城市是萧条的、寂静的,也是缺乏活力的。”资深摄影师王德安说,野生鸟类是农林生产的保护者,也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市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他的镜头下,除了麻雀、喜鹊、白鸽、翠鸟等常见品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黄鹂、绿头鸭、蓝翡翠、白胸苦恶鸟等也不断增加。
而在距上黄不远的龙潭林场,近万亩森林郁郁葱葱,既是城市的一道生态绿色屏障,也集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绿色农业、旅游休闲及科普等功能为一体。林场负责人王雪峰告诉记者,板栗林下套种的百合今年迎来丰收,每亩产量超过750斤、每亩增收近5000元。
坐拥10万亩花木的嘉泽镇,被称为全市的后花园。这里是全省最大的大规格苗木生产科研基地,苦丁茶、秋步塔、橄榄树等30多个品种,填补了常州林木图谱的空白。丰后村的一片雪松、水杉林,遮云蔽日,每到草长莺飞时,5万多只南飞过冬的白鹭、池鹭,就如约飞回这里筑巢繁衍,成为一道独特景观。“不少人说我是傻子,但养好树、引来鸟,是对大自然的保护。”林子的主人闵浩焕说,20多年来他都没有出售园子里的树,还养了67只狗看护。让他欣慰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支持“鸟天堂”,市里还把这里列为科普基地。
无论是人间奇景,还是点土成金,都源于自然和森林,都因绿色而增值。嘉泽和西太湖板块,因生态优势而成功举办第八届花博会,诞生全国花木价格指数;国家层面、全国唯一的中以科技创新园落户,成为承接“创新的国度”桥头堡;溧阳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曹山慢城”逐步打响品牌……
一片绿,一重景。两年来,我市瞄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城乡一体,有序推进、注重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推进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全面实施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城乡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等“五大工程”。
绿地、林地、湿地同建,经济、生态、景观效益兼顾。一年多来,我市在滆湖、太湖、长荡湖周边,建设了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在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及太湖岸线保护区内,形成了稳定的森林群落;在茅东林场、龙潭林场、瓦屋山林场、小黄山等地,实施抚育改造20万亩;在高铁高速及环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提升绿化水平;总面积1万亩的新龙生态林,星罗棋布的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就连村前宅后,也见缝插绿……
大绿倾城,绿意沁心。随着创森工作的深入推进,和谐自然的水城、绿城逐步回归。
一代人 一个梦
常州西北,瓦屋山林场,杨湾工区大山口护林站。太阳刚刚露头,66岁的江广华已开始巡山。每天都得走上15公里的山路,查看有无火情;在百余级台阶上爬上爬下,登上瞭望台观测森林里有无异常情况。他的巡防日志文字朴实:“9月17日,晴,转了两圈,没有发现盗伐树木”;“9月18日,多云,有村民在林区道路上吸烟,经劝阻后熄灭,没有引起火灾”……
这片1700多亩的山林,如同江广华的孩子。夫妻俩10年前把家搬到了护林站,山里的电视往往只能收到一两个频道,日复一日,基本是通过收音机了解大山外的信息。守林护林大半辈子,老江和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分不开;而他每月的工资,只是550元左右。
像老江这样的林业职工,常州有近500人。他们坚守着大山、守护着森林、奉献着青春。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尤其是“创森”工作启动以来,全社会关注、参与和奉献,500万常州人民都成为身体力行的践行者、推进者。
武进区夏城路上,有一座6层高的普通办公楼,当你走进这座大楼,从大厅到屋顶,树木高低错落、绿化无所不在,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树立方”。据介绍,尝试这种民间立体绿化,就是想在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上出一份力,使城市空间多层次得到净化。“树立方”目前还实现了雨水100%收集利用,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废水零排放。
常州的“绿色乐章”,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让绿色走进人们心中,提升全市生态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素养。近两年来,从市主要领导到社区干部群众,从科技支撑到企业冠名,从社会种绿到个人认养,投入保障“一分不能少”,推进机制“拧成一股绳”……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凝聚着创森共识、追求着生态文明。
森林,是大地的绿衣;城市,要诗意地栖息。林水相依、长廊吐翠的大美常州,正快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