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行动计划,不仅在我市企业界引起,在其他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界,也同样引起强烈反响。
常州与温州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博士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一直处在或明或暗的优劣比较中。虽然都以民营企业高度发达著称,但常州始终把转型作为主线、把创新作为动力。近几年来,常州由产业到空间,由空间到项目,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由已经成长企业到正在成长企业,越做越实,越做越有自信。据常州、温州两市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常州GDP1302.2亿元,温州GDP1600.2亿元,常州落后于温州近300亿元;但到2010年,以创新为动力的常州GDP达到2976.7亿元,温州则为2925.6亿元,常州反超温州51亿元。常州与温州在经营环境上的差距直接表现是,2010年常州实际吸引外资26.7亿美元,温州实际吸引外资只有1.76亿美元。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无疑,常州的企业是幸运的。
当前,苏南各个城市都推出了率先基本现代化时间表。现代化不是概念、不是口号,常州能否率先基本现代化,要有规划,更要有行动,常州“510”行动计划,就是行动,就是“集结号”。“510”行动计划包括了服务业、旅游业、工业、做强工业企业和创新成长企业五大门类58个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规模型、基地型、成长型、效益型、带动型特点,这既是常州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基础,又是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抓手。“510”行动计划项目,既有工业,又有服务业,说明常州将由工业主导型城市向工业与服务业并举型城市转变;既有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又有正在成长的企业,说明常州政府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政府。
战略与战术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谢忠秋教授说:如果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作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找准打响战役的突破口无疑是战役制胜的关键所在。就在各地还在对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谋划的时候,常州已开始了突破——“510”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这是点面结合的突破。面有五大类:服务业类、旅游业类、工业类、做强工业企业类、创新成长企业类,点是58个项目,既是一个个重点企业,又是一个个重点项目。它们的落地、达产,必将增强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和后劲作用。同时,“一核八园”与全市经济,也是点面结合的关系。
这是抢占制高点的突破。“510”行动计划中,既有能做大做强的企业,也有能做精做特的企业;既有优势产业,又有新兴产业,更有创新成长产业。突破了它们,就是抢占了产业的制高点、创新的制高点、人才的制高点,就能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就能全面达成。
这也是战略和战术协同的突破。“510”行动计划这一战术的指向更为直接、更为明确,其操作性更强。在战略的统率下,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的堡垒将会一个一个被攻破。
政府与企业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杰博士说:企业是创新的践行者,也是创新成果的实现者;政府的职能是发现和鼓励企业创新。政府要做的就是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政府应遵循适度和公平原则,积极鼓励企业“试错”,把创新的主导权赋予企业,依靠企业脚踏实地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摒弃企业急功近利的思维; 另一方面,政府的着力点更应放在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的培育上,加大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推动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常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常州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型升级,一是要提升产业层次,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与有机融合。“510”行动计划的提出,为常州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规划了发展蓝图和发展路径。同时,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不会一蹴而就,政府规划推动的转型升级的可持续性还要企业在实践中进一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