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开发区锡剧团应运而生一年演出220场

来源:常州日报 2012/2/20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前不久我们在指前连演6场古装戏,场场剧目不同样,500来个座位的影剧院场场挤进800多人,最后,应观众要求,又加演了一场。”本月12日,金坛开发区锡剧团团长王伟兴致勃勃地说,“天气再热一点,我们就去尧塘演出了。”

金坛开发区锡剧团,原先是以春风小区命名的春风锡剧团,春节前才更改为现在的名字。

因爱好,走到一起

这个锡剧团31名演职人员中,60%来自10年前率先文化体制改革的金坛市锡剧团,40%是各路锡剧票友高手。

团长王伟毕业于常州戏校,1996年从张家港来到金坛。金坛市锡剧团改制头几年,30多岁的他还在《少年华罗庚》、《永远的雪梅》里扮演角色,后来改演现代儿童剧,就没有了他登台的机会。

2006年,王伟组建春风锡剧团,张志良、施阿凤、袁小娟、戴红娣等老同事走到一起,一批戏路宽的演员又回归舞台。

业余票友、戏迷中也有人前来加盟,江苏激素的李元凯、中盐金坛的耿锁连分别扮演小生和老生,一招一式,毫不含糊。

虽说是私人投资,但让王伟感到欣慰的是,剧团得到了众多关心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支持,现在,音响、灯光、布景、道具等都已焕然一新。剧团更名挂牌那天,就有20多位企业家到场祝贺。“我们的戏这么受欢迎,完全出乎意料,这也正体现了政府、社会合力办文化的眼光。”金坛经济开发区文化站站长严银生说。

因需求,市场火爆

王伟坦言,一开始聚在一起,更多流露的是留恋情绪,是自娱自乐。但他很快发现,金坛市锡剧团新成立的华罗庚艺术团,常年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巡回演出现代儿童剧,本地演出市场反而形成了真空。

人是现成的,戏也是现成的。王伟当即组织剧团恢复排演《珍珠塔》、《秦香莲》、《玲珑女》、《金玉奴》、《十五贯》、《夜明珠》、《孟丽君》、《五女拜寿》、《恶婆贤媳》、《醉断双命案》、《三试浪荡子》、《狸猫换太子》等12本大型锡剧古装戏,同时,还排演了《双推磨》、《摘石榴》、《打兰花》、《八仙过海》等10多场小戏,不仅在金坛当地演,还应邀赴溧阳、溧水、丹阳、武进、张家港等周边地区演出。

“去年演了220多场,本地占6成,外出已连续演了6年,估计今年演出只会多不会少。”王伟说,正月一过,农村集市、庙会一个接一个,剧团应邀前去演出,多则5-6场,少则2-3场,一场费用5000元左右,全由当地企业家买单,老百姓则完全是免费看。

金坛市金阳印刷有限公司老总陈田方是一位锡剧迷,近几年不仅每年出资让剧团在金坛青年广场演出3-4场,还邀请剧团到溧阳老家演出了5-6场。从建筑起步的卜洪贵,投资建成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制文化站,连续几年邀请剧团在指前、社头集镇演出,受到当地百姓欢迎。

“去年底,应金坛市人社局之邀,剧团巡回演出宣传养老保险,效果特别好。”王伟说这话时,非常自豪。

因传承,着眼未来

戏接了不少,剧团演员的收入怎样?

王伟的回答出人意料,剧团专业、业余演员全都不拿工资,只是根据演出场次,分主角、配角每场给予50-100元补贴。

还有人连补贴也不拿,纯粹作义工。艺术总监钱海凤就是这样的一位,她还时不时让办企业的丈夫赞助剧团置办各种道具。

“在社头演出《秦香莲》时,台下观众不断抹眼泪,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比拿什么都开心。”钱海凤有自己的想法,“戏演得好,老百姓才会买你的账,不然会说是‘走场子’。演出过程中,我们也对古装戏再加工,动作、唱腔等都加入现代元素,这样,更能让现代观众接受。”

让王伟、钱海凤等高兴的是,近几年演出,随着演艺设施的完善,在电子屏幕上同步打出唱词,一看就懂,30来岁的青年观众慢慢地也越来越多。

“我们会把钱用刀刃上。”王伟透露,剧团更名后影响更大了,考虑到演员大多已在60岁上下,剧团正着手与文化部门联合开设锡剧戏迷培训班,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培养和发现新生力量,让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