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公益事业大飞跃——一个完善的公益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来源:常州日报 2015/5/29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4

6月1日起,常州市1500名贫困小学生就能喝上市民们以“暴走”方式赞助的爱心牛奶了。
  这一次,通过参与“一袋牛奶的暴走”公益活动为孩子们筹款者增加到了1.6万人,几乎是去年的3倍。
  而从这一个小小的活动中,折射出的是龙城公益生态系统的生发与完善。
  短短两年里,各类别具一格的公益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帮困济难的公益组织蓬勃发展,而且,公益机制日渐成熟。公益,正在从口口相传的热词、心中描绘的蓝图,一步步变成人人都能真实感受、亲身参与的现实。
  一
  在5月初举行的第二届“一袋牛奶的暴走”万人徒步公益行活动中,共有207支队伍16728人。其中7268人为正式报名,是去年的4倍有余,累计通过报名费筹款400313.13元,远远超过25.5万元的预期目标。
  除了“一袋牛奶的暴走”,还有“一个书包的旅行”“小黄鸭的奇幻漂流”“万粽一心·共圆中国梦”……
  去年开始,一些听起来就很有趣的公益活动项目接二连三地开展,让公益这个原本让人觉得有些“高大上”的概念,一下子与市民拉近了距离。而以身体力行的参与代替传统的直接捐款捐物,也更加激发了市民的兴趣。
  市民们由此激发出来的公益热情持续高涨,一方有难常常能迅速得到八方支援。其中,被大火烧伤的外来工詹喜宝一家三口相继接受了手术,正是得益于全市短短几天内就募集起的百万善款。
  二
  从清晨4点多起床准备,到下午4点多结束,协调秩序、回答疑问、统筹安排志愿者工作……“一袋牛奶的暴走”中,淹城始发站的志愿者郝英杰开足了马力。而像她这样,当天投身活动的志愿者有1000名。
  市义工联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许军说:“像郝姐这样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但每个人都很用心。”
  如今在常州,不仅仅是义工联,还有越来越多的“红马甲”活跃在街头巷尾,更有“一加爱心社”、雷锋科技服务队等,而且不少志愿者不仅仅是出人力,更多是出技术、出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样的公益组织,已经越来越多。
  更难得的是,许多人自发地抱团进行志愿服务,政府机关、企业团体也纷纷履行社会责任,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市义工联会长孔源说,今年“一袋牛奶的暴走”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报名参加,规模占到了暴走总人数的6成。
  粗略统计,常州市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近45万人,全市志愿服务总会下属一级分会达59个,认证的社会团队21个,志愿者心网实名注册团队12960个。
  三
  此次“一袋牛奶的暴走”活动中,主办方为每一位暴走队员购买了一份意外伤害险,让大家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身公益活动。
  获得保障的不仅仅是他们。
  去年,常州市在全国率先创新,向实名注册志愿者提供“大爱龙城”综合保险,帮助志愿者应对公益活动时的意外伤害及医疗护理等需求,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安全进行。
  同时,常州市还探索创新爱心辅助公益保障计划,组建了“爱心扶助志愿服务队”,设立了“爱心扶助公益保险基金”,从机制、源头保护市民争做、敢做好人好事的热情。
  逐渐完善的机制背后,是全国地市级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道德建设为主旨的公募型基金会——常州市美德基金会,一年半以来运作得较为成功。
  扶持志愿服务,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正是美德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功能。记者了解到,仅2014年美德基金会就以小平台撬动社会大资源,募集了近1500万元善款,扶持、奖励社会公益项目和活动40余项(次)。
  此外,2013年初期设立的人民公园“雷锋广场”,每周六都有一场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至今已经第3个年头,成为全市常态长效进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辐射源”。
  去年底,常州市又创新推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岗位化、专业化,成立了首支“定岗定职”专业志愿服务支队。由120名社区低保人员、下岗(退休)职工和勤工俭学学生组成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支队,在经过市交警支队的专业培训后,走上十字路口,引导市民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