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首日常州市立案量增长90%多

来源:常州日报 2015/5/5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3

全国各级法院本月1日起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度,5月4日是立案登记制实行后第一个工作日,截至下午4点,我市两级法院累计立案604件,而原来一天立案量通常在300件左右,当天增长了90%多。
  案件数量增幅为何如此大,这又将给我市两级法院带来哪些影响,法院将如何应对?
  立案登记制带来哪些变化?
  所谓立案登记制,就是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接到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时,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
  在具体程序上,“之前实施立案审查制度时,我们主要工作是对起诉要件进行实质审查,例如,民事诉讼主体是否适格、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等。但是,现在主要是进行形式审查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力可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天宁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家瑞说。
  市民季某是5月4日天宁法院立案庭接待的第一个当事人,她因保险合同纠纷大约8年前开始起诉常州某单位,每次法院都告知不能立案。当天,她从法院接收材料到离开只花了10几分钟时间。
  王家瑞说,即使最终不予立案也会发出一个书面裁定,“裁定书上还要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当事人拿到裁定书后不服的,还可以向上级法院上诉”,而以往不予立案,法院只会口头通知当事人或其律师。
  立案登记制给法院带来哪些影响?
  许多以往不能立案的案件,如今一律接收诉状,而且这些案件都是以前基层法院不愿受理的案件,涉及到“民告官”、群体性纠纷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法院的判案压力毋庸置疑。而且,常州中院立案庭长陆军告诉记者,最高院同时出台并实施了法院级别管辖调整,“民商事案件标的在1个亿以下的案件,一般都在基层法院立案”。
  同时,更多的案件立案,并不意味着立案登记制度的施行降低了诉讼门槛,只是立案程序更加规范,据此杜绝行政案件的“不立不裁”现象等,实现“有案必立”。
  “因此,立案登记制度对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单个案件窗口接待任务很重。立案法官不仅要接收材料、指导释明等,还要现场进行审核程序、案件信息录入等。”陆军说。
  立案多了,法院如何应对?
  为有效应对“案多人少”的新局面,我市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市诉讼服务工作本就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更是加大力度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基层法院在立案之前、立案之后,都将安排特邀调解组织、调解员或法院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以及采取繁简分流、速裁、督促程序等方式快速化解,避免案件进入冗长的审判程序。
  而为了保证立案质量,全市7个基层法院及中院立案窗口,在收到当事人递交的诉状及材料后,如果不能马上确定是否能立案的,都会统一出具“材料收据”给当事人。
  各基层法院也各有应对举措。其中,天宁法院副院长商剑波介绍,为防止出现立案后案件积压情况,该院要求立案庭每天做好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下班前要将每个受理的案件落实到各个审理法庭;立案庭每周召开两次碰头会,对一次“吃不准”的案子进行商讨、研究,保证在法定期限作出是否立案决定。
  陆军也说,他们会按照最高法院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网上登记立案平台建设等,为当事人行使诉权提供便利;同时,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
  他还说,随着新制度的实施,会不断有新问题涌现,他们会分析研判,为全市群众提供更优良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