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战略任务,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应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
那么,我市在制造业“订标”,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上,情况如何呢?
一组数据
市质监局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市累计备案企业标准达41186个,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2241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12项,国家或行业标准735项,联盟标准3项。创建省级战略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标准化项目21项,确认省3A级和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7家,建有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14个。
相关负责人说,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标准”体系,基本保障我市企业安全生产和合法经营;但是,距苏州、无锡还有不小差距,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据了解,苏州仅2014年就完成国家标准研制207项,累计1427项,完成国际标准2项,另有13项国际标准提案立项,并建有49个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而无锡去年完成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172项,新增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10个,其中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两个,总数达64个。
三大瓶颈
近日,市质监部门对我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产业的标准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三大不足:
一是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试点工作大都停留在单独的企业,试点成效由点到面的示范作用不明显,采用国家标准适用范围较窄的产品标准比例过高。
二是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比例偏低。同时,受企业经营规模、资金、研发与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订标”工作步履维艰。
三是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力量明显不足。我市现有14个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集中落户在7家单位,其中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就占有6个,覆盖的产品面比较狭窄。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数量偏少,制约了我市制造业领域的“订标”话语权。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告诉记者,就石墨烯这一新领域,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仅对检测方法在寻求标准的制订,还没涉及产品标准的制订,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就检测方法的标准制订,我们已花了1年多时间做检测试验,至今还在不断完善和数据核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成果出来,必须公开,没有回报,这对许多制造生产企业来说,是不愿意承担的。”
“订标” 建议
我市该如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水平呢?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以下建议——
强化标准化基础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激励我市科研技术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和发展战略研究,收集、整理各产业国内外标准信息资源,重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数据库,鼓励和支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名牌企业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重点保障全市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示范推广、标准法制监管、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人才梯度培养、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并把标准创新项目纳入科技进步奖评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范围,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大力开展标准化服务。统筹规划区域特色明显的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标准信息的综合加工、深度开发,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建立竞争充分、便捷高效的标准技术服务市场,支持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产业技术联盟和企业开展标准化技术服务,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标准化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优化标准化发展环境。加强标准文化建设,树立“标准先行”理念,放大“常州标准”作用,广泛开展“10·14”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努力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