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记者 施晔 唐佳美 通讯员 张兵)从区域到流域,由主城区到全市境,随着“河长制”全面创新落实,新时代治水精神在近8000平方公里的江海大地有效辐射,南通城区居民的“净水河”“活水河”,正在与农村群众房前屋后的“整洁河”全面贯通,昔日反映强烈、乏人问津的千余“龙须沟”,悄然变身农民身边的“幸福河”。
6月11日至15日,市河长办组织各新闻媒体、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对去年全省率先列入整治的全市1725条农村黑臭水体巡查,实际完成1769条,超计划完成44条。经第三方技术检测,黑臭水体“消劣除黑”率达到99.8%,大部分集镇区的黑臭河、农村的粪污河得到有效治理,试点先行市启东成为治理样本。
争先的豪情、克难的勇气,这一新时代治水精神,始终贯穿通州区聚焦农村河道治理顽疾,开辟“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治水路径的全过程。通州区川姜镇世界家纺产业集中区,大批外来人员在城郊集镇区形成了家纺废料收购经营集聚点,庞大的废料收购队伍长期沿河乱搭乱建、乱抛乱洒,垃圾成堆散落,污水任意流淌,镇村大小河道变成“龙须沟”。去年以来,通州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废品垃圾、排除安全隐患、扫除河道障碍”四大攻坚战,整治取缔1528户,搬离1358户,拆除违章建筑1174处;清运工业废料49709吨,清理堆放点1379处计13万余平方米,清拆群租房171户计2.7万余平方米。
通州张芝山竖河治理是关键战役,该河长3.35公里,沿河240户居民搭设餐馆、住房等违章建筑46000平方米,满河粪污黑臭。鑫源忆味阁饭店,有444.52平方米河景餐厅违章。因其面积大、装修投入大,拆违艰难。通州区、苏锡通园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攻坚,前期资料收集,中期与测绘公司反复确认拆除面积,攻坚期紧盯目标,及时调整,一个月内上门数十次,终于如期啃下“硬骨头”。
畜禽粪污直排入河是农村河道黑臭的重要因素,全市每年接受的环保举报四分之一来自畜禽养殖污染。为解决粪污直排问题,市政府先后出台文件,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等管理范围划定为禁养区。如东、海安、如皋等地,以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对无法自行处理的散小养殖户,开展社会化处理服务,建成粪污收运社会化服务组织58个,规模养殖场则做到粪污处置装备全配套,有效遏制了粪污直排入河。
农村河道治理“三分治、七分管”,必须以创新思维,实施农村河道保洁、绿化管护、农路保洁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一体化管理,方能摆脱“反复治”的怪圈。全市一二级及通航的三级河由水利部门负责实行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标准化考核,在镇村不通航河道推广“以河养河、生态护河”长效管护机制。
启东将绿水保卫战与脱贫攻坚战结合,推广“养鱼+扶贫+治水”模式。南阳镇元祥村元祥二河全长1600米,经过疏浚整治,河道由原先的7米拓宽至13米,水质良好,适合养殖。该村党总支书记政辉,把精准脱贫和河道生态管护两笔账一起算:草鱼、鳊鱼喜食水草、浮萍;鲢鱼、鳙鱼吃浮游生物;螃蟹是水花生的克星。合理养殖,既能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又能清洁河道。初步测算,这样一条村级河道,水体保洁基本由鱼蟹等“水军”代劳,少量漂浮物由承包户处置,每户每年养鱼收入有四五千元,还可以省下人工保洁费。“鱼苗放养资金由镇、村、贫困户三方共同承担,贫困户只需出资10%,卖鱼所得分摊给出资的贫困户,现在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河水水质也越来越好了。”
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卢建均表示,在新时代治水实干精神的激励下,今年全市将非等级河道、村庄沟塘也纳入整治范围,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1216条,力争到今年年底,基本消除集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农村集中居住区的黑臭水体,明年底全面消除,彻底打赢“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