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爱洒边陲

来源:南通日报 2020/2/15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日报讯(记者 朱蓓宁 严春花)2月14日,全省对口帮扶电视电话会召开,对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据了解,2019年,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计划安排,我市共选派和轮换了60余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赴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开展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春节回到家乡期间,援建干部们交流了2019年的工作和下一步打算。一幕幕奔波的场景,一幅幅拼搏的画卷,一个个高光的时刻,仿若就在眼前浮现。

援陕工作组组长汤池:秦岭巴山,留下奋斗与收获

交流座谈中,作为援陕工作组组长的汤池说:“2019年助力汉中市全年脱贫12.1万人,518个村、8个贫困县有望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0.9%以下。对口帮扶各项指标任务均圆满超额完成。”喜人的数据背后,是南通对口帮扶汉中市工作组23名干部的拼搏与努力。

汤池告诉记者,当看到世居山梁土坯的老乡喜悦地搬入崭新安置小区的时候,当看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社区工厂学习技能、劳有所得的时候,当看到农户把自己种植的香菇木耳送上消费扶贫专列的时候……援陕干部们早已把无数次的翻山越岭、顶风冒雨、酷暑严寒忘却在了脑后,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幸福和收获。

近年来,通汉两地共建“区中园”13个、入园企业31家、总投资38.71亿元,带动1万余人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南通共有63个镇、137个村、51个东部企业与汉中的64个镇、138个村和34个村进行结对帮扶;105所学校、24家医院与汉中111所学校、20家医院建立了结对关系,结对数居全省前列……

谈到新一年的工作打算,汤池表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汉中全部贫困县、村的摘帽之年。“我们将继续在产业协作上下功夫,不断在人才交流上求实效,着力在消费扶贫上补短板,努力在社会帮扶上做文章。”语气充满了坚定与信心。

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华:天山脚下,奏响“边塞新曲”

2013年12月,张华作为第八批南通援疆干部到达新疆伊宁县。三年三年又三年,因为舍不得、放不下、离不开,2020年他又开启了援疆生涯的第三个三年。从黄海之滨来到天山脚下,从人才援疆、民生援疆,拓展到产业援疆、公益援疆,南通援疆干部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新疆历史上这个十分特殊的时期,顺利完成了各项援疆任务。

“伊宁县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独特的资源优势和难得的政策优势,我们可以大力移植南通轻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进南通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全力打造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张华是个善于思考和写作的人,他一直在想:援疆是有期限的,留下的改变应该是永恒的。于是,工作组从教育、产业、公益入手,给当地留下最需要的东西。如今建成各类厂房和配套设施超过45万平方米,十多家企业纷纷落户,4000多名员工实现就业,一座工业新城已呼之欲出,全县工业经济成功实现华丽转身。发展产业,是援疆干部最熟悉最擅长的亮点。

在张华的认知中:教育的高度,就是伊宁县明天的高度。“我们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无论是教育援疆的人数,还是教育援疆的成效,都使南通教育援疆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近三年时光,南通援疆干部们为伊宁县孩子们募集各类优质图书100多万册,价值2500多万元,组织实施的“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的未来——爱心图书捐赠公益行动”是南通援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益行动。同心捧月照天山,重整行装再出发。“三度援疆,是我不悔的选择。”张华告诉记者。

援青工作组组长张栩龙:不负使命,脚印留在高原上

2019年12月9日,我市对口援建贵德项目——贵德县新街乡农特产品直营店在南大街新城大厦开门迎客。作为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的合作项目,该直营店的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市对口援建贵德县工作又一次实现创新性突破,在消费扶贫领域开辟了新渠道。

一个直营店,只是南通援青工作的一个缩影。自对口援青以来,工作组干部们着力加强项目援建、人才共建、教育援助和医疗支援,拓展特色农产品展销渠道,有力提升了贵德县的公共服务水平。

2019年7月,张栩龙作为第四批江苏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工作,担任江苏援青前方指挥部贵德工作组组长,中共贵德县委常委、贵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青海,脱贫攻坚以及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工作任务依然繁重,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依然缺乏,山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张栩龙使命在肩,立志要把脚印留在高原上。

谈及新一年的工作思路与打算,张栩龙说:“在重点落实江苏省与青海省相关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的同时,从贵德的实际出发,推动其他政府机关部门、群众团体、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贵德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在他看来,合作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装备制造、农牧产品加工销售、文旅文创产品开发、分布式环保技术应用等领域。重点依托南通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开设企业订单委培等方式,组织贵德初中毕业生注册入学,帮助贵德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当我第一次踏上高原的土地,我就是高原人;当我第一次接受组织的谈话,我就是青海的干部。”在张栩龙的心中,有此经历,今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