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喝彩 为南通点赞

来源:南通日报 2018/11/2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改革开放,加速了南通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南通40年的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成绩属于全体南通市民。”

“我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也亲眼目睹了国家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回到南通,就由衷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更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

22-23日,市政协邀请市政协港澳委员、对外友好界委员,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特邀成员,香港南通同乡会代表和南通企业家委员代表等,走进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通过现场参观和座谈交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言新时代南通发展。

杨耀忠、曹元石、袁亚康、李焕庭、毛林中、陶涛、冯圣君、葛红兵、程雁、陈峰等与会代表畅谈亲历、亲见的难忘经历和感人回忆,致敬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个人发展、改变中国命运、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时代。

40年来,南通从隔江阻海、偏于一隅到通江达海、连通五洲,实现了从“南不通”到“向南通”“通全国”“通全球”的历史性突破,从交通“末梢”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的改变成为很多与会人员频频谈起的话题。市政协常委、香港华忠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元石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他从南通到重庆上学,先从南通港坐6个小时的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然后再坐64个小时的硬座到重庆。市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教授张华说,1978年,去一次天津、北京要花四五天的时间,先坐汽车到南通港、再坐轮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到火车站排队买火车票(经常是两三天以后的车票)。“到达目的地,真可谓‘身心疲惫’。”改革开放后,有了汽渡,从南通到上海的时间从一整天减少至半天,过江大桥建成后更是大大缩短了时间,方便了出行。

南通自古人才辈出,很多优秀学子外出求学、创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多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积极回报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祖国需要我们,家乡需要我们。”2006年,在谢绝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邀请后,朱远源怀揣归国创业梦想,筹集资金并带着专利技术回到家乡,在南通开发区成立了百奥迈科生物,从事新一代小核酸基因新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同时,在他的带动下,近十位资深海归专家从国外回来与他并肩奋斗。“作为海归的一员,我觉得这种归来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改变,更多的是情感的回归、心态的重塑及价值的体现。”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特邀成员、美国NT欧米公司、百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远源说。香港南通同乡会青年分会会长刘赟是与会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上周,他刚带领十多名香港青年去南通交流访问,南通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创新创业氛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后我将借助同乡会这个平台,推荐更多的香港青年走进南通、了解南通。”

南通不仅吸引着众多通籍学子“归巢”,更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优秀人才来通工作创业。当天与会的市政协委员、淘金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合,市政协委员、江苏佳达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洲城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王金合说,作为一名“新南通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已超过10年,亲历了南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南通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温商选择到南通来闯荡自己的未来。”陶洲城介绍,现如今,南通有温州人近4万人,温商企业600多家,涉及行业20多个。

40年的成绩令人振奋,南通的未来更加可期。“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迎来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特邀成员,香港通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圳康成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亚康建议,进一步加快接轨上海,建好“上海北大门”。在承接上海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转移时,吸纳更多“高精尖”人才和科创团队。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