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我们来到海安西南部的雅周镇。走进树木葱茏的农民住宅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干净的小院,有人在门前的菜地里侍弄蔬菜,有人在院子里树阴下包着粽子,有人在路边的空地上摘着蚕豆,有人在河边的草丛里抛竿垂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雅周农民安静而舒适的日常生活。
雅周地处沿江高沙土地区,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曾让这里成为海安最穷的地方之一。现在的雅周,早已看不到贫穷的影子,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推动了雅周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让雅周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而以农民家庭文化室为载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更让雅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文化,让雅周的乡村更美丽。
一室带动多室
文明之花遍地绽放
我们来到“顾昌明家庭文化室”时,顾昌明老人正在给几位农民讲读新到的《南通日报》。
1980年,顾昌明腾出自家的一间空房,建起了家庭文化室。这是雅周第一家家庭文化室。说起当初创办文化室的动机,顾昌明说:“我就想着弄一个地方,订一些报纸杂志,购买一些图书,让四邻八乡的老百姓过来了解外面的信息,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
顾昌明的家庭文化室,不仅让不少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还产生了一室带动多室的连锁效应,一些农民发现小小的家庭文化室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也纷纷建起了家庭文化室。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雅周的农民家庭文化室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庞庄村的徐宝阳建起了“银杏栽培辅导室”,金庄村邱贤俊建起了“蚕桑生产咨询室”,杭窑村的黄余宽建起了“农业科普指导室”。截至目前,雅周已建成并正常活动的家庭文化室有85家。
贴近农民需求
服务内容走向多元
位于周机村19组的“传文艺术中心”,最初是一家京剧票友室,室主姜传文是孙庄中学的退休教师。姜传文长期在学校教务处工作,练得一手好字。当他得知当地许多孩子想学书法却无人指导时,他将自己的文化室转型为以弘扬书法艺术为主。在他的带领下,雅周的一批农民书法爱好者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切磋,并义务对当地学生进行书法培训。
从自发到自觉,“传文艺术中心”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雅周家庭文化室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家庭文化室,大多由农民自发建立,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为满足农民多元文化需求,让家庭文化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雅周镇于2007年成立家庭文化协会,引导家庭文化室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王垛村的王冬梅爱好文学创作,在雅周家庭文化协会的帮助下,她于2016年创办了“文学创作辅导室”,义务指导当地孩子开展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
雅周家庭文化协会会长汪军文介绍,雅周的85家家庭文化室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农民有什么文化需求,都有与之对应的家庭文化室。
成立志愿组织
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尽管满头银发,但64岁的卢义兰看上去一点不像已经过了60岁的人,她的气质,也让人无法将她与农民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前,卢义兰正带着她文艺演唱室的成员给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卢义兰文艺演唱室的每个成员,都穿着印有“润雅志愿服务队”的红背心。
雅周镇党委宣传委员钱祥升介绍,为了强化家庭文化室的服务功能,雅周镇已将85家家庭文化室升格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同时成立“润雅志愿服务队”,每个家庭文化室的成员,都是“润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
依托家庭文化室开展志愿服务,这是雅周镇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卢义兰于1999年创办起文艺演唱室,加入“润雅志愿服务队”后,她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理论,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文明新风,教化全镇居民,她也因此被评为海安市“最美普法人”。
在志愿服务方式上,雅周镇采取“5+X”模式,所谓“5”,即每个家庭文化室固定开展党的理论、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全民创业、环境整治五个方面的宣传;所谓“X”,即各个家庭文化室依据自己特点和专长,组建相应的志愿服务队,以宣讲、演出、展览等方式开展活动。目前,雅周镇已形成以家庭文化室为辐射源的文化辐射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