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江海敢为先

来源:南通日报 2019/9/30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9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通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开启了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通篇章的新征程。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伟大斗争中,南通人民豪情满怀、信心倍增。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激情澎湃

1949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人民***华中九分区部队进入南通城,红旗在十字街钟楼上空高高飘扬。南通城解放!南通全境解放!10月1日,南通人民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月2日上午9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通钟楼升起。南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建设的新航程。

建立巩固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南通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政权的建设。历经解放初期的政权接管、剿匪肃特、稳定社会秩序、推行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人民政权得以巩固。随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实施,1954年以后,南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地方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人民民主政权不断巩固。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性质发生深刻变化。解放以后,南通农村完成土地改革等经济社会改革,开展各项建设。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经济,为解放初期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经过近4年的努力,胜利地完成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并于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奠定改革发展物质基础。当家做主后的人民群众展现了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农业产量稳步提升,新的工业门类从无到有。

贯彻农业为基础方针,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20世纪50年代后期,加强河道整治,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按照一二三四级河道全面配套的要求,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抓好主干河道的建设,并在沿江、沿海相应建设可排可灌的水闸,确保大引大排大调度,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数十万民工,风餐野宿,迎风寒,顶烈日,奋战在各个工地,其恢宏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当年支前渡江。经过3年努力,开辟引江灌溉   “四横三竖”干河7条(“四横”为新通扬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河,“三竖”为通榆运河、如海运河、九圩港),总长300余公里。同期新开二、三、四级河道146条。这一时期,九圩港闸、碾砣港闸、南通节制闸、南通船闸、营船港闸、东安闸等12座涵闸相继建成,在南通水利建设史上有很大影响。1959年12月,南通节制闸动工兴建,1960年7月建成,成为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船闸工程之一。建成后的节制闸灌溉面积230余万亩,排涝范围达420多平方公里,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今日南通境内主要水系骨架大致形成。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1964年以后,南通实现粮棉双高产双丰收,成为全国典型,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粮棉生产基地。这一年,全区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全区6个县,粮食和棉花单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幅增产。随着农业的全面丰收,南通地区粮食由大量差进变为略有差出。1965年1月,南通地委就1964年粮棉双高产向省委作了专题报告,省委领导作了批示,并以《一份领导夺取粮棉双丰收的经验总结》为题批转各地,并上报中央和华东局。1965年3月《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配发《学习粮棉大面积增产的经验》社论,推广南通地区的经验。这一时期,启东县成为全省、全国粮棉生产的先进典型。1964年,启东县粮食亩产400公斤,总产24.78万吨,皮棉亩产突破50公斤,总产3.93万吨,取得粮棉双丰收。启东最早实现“百斤皮棉县”,1964年全县皮棉亩产131斤,粮食亩产832斤。1965年2月全国第四次棉花工作会议上,周恩来主持召开了7个小时的座谈会,同各大棉区的同志商量如何使棉花高产,又使粮食能自给。启东的经验正符合中央的精神,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棉区提供了成功经验。周恩来总理表扬了启东县,赞扬启东人民金山银山一肩挑,树启东县为“棉粮双高产”的典型。1965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社论《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介绍启东经验。该报同时刊登了启东县副县长秦素萍的文章《启东粮棉双高产的来历》,轰动全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拍摄了粮棉双丰收等影片。由此,启东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贯彻工业为主导方针,多渠道推进工业体系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南通加快工业化步伐。南通市成为整个南通地区大力发展工业的主要阵地。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市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迅速扩建改建装备五金机电工业,兴建小型冶铁轧钢工业,建立起地方重工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基地;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建立起化学工业阵地;充分利用原有纺织工业基础,做到棉、麻、毛、丝、化五纺俱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发展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手工业,使吃、穿、用品等方面都能做到就地有货、满足需要,并做到花式新颖、品质优良、价廉物美。

南通专区各县对大办工业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地方工业贯彻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大中小并举、中小型为主,先小后大,小中出大;先土后洋,土中出洋;先普及后提高,在普及中提高;因陋就简,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地发展地方工业。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途径:一是采用   “老带新”“大带小”“子带孙”的办法,老厂出人、出钱、出设备发展了一批新工厂。大生一厂带出了纺机厂、纺器厂、缫丝厂、毛毯厂和大生化工厂等;大生副厂带出了轴承厂、内衣针织厂、农业机械厂;油脂厂带出了醋酸化工厂和棉花机械厂;复新面粉厂带出了粮食机械厂;天生港发电厂带出了锅炉厂。这些被带出来的工厂后来大多成为南通骨干工业企业。二是“梳理辫子”“搓成绳头”。具体做法是将原有大批分散的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工场、小作坊按行业组成或过渡为新的工厂企业。南通市近百个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工场上升为合作工厂,从而形成钟表、电子、冶金等工业门类。三是各显神通、“遍地开花”。农村、商业都办起了工业。四是自筹资金,填补缺门。如印染厂、苏北第一家氯碱厂的建成均结束了南通无印染和化工的历史。大批工厂的兴建,使原有的纺织工业增加了针织、毛纺、缫丝、色织和纺织机械等行业,机械工业扩大了成批制造多种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香料、酿酒、玻璃、陶瓷、橡胶、皮革、鞋帽、服装、五金工具等行业都有了发展,电子仪表工业、造船工业、建筑材料工业也开始出现,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1961年以后,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南通进一步调整工业发展区域和行业布局,通过调整,使南通在较长时期内成为以纺织工业挂帅、轻纺工业为主、其他工业相适应的轻工业城市。

经过20多年探索,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变,南通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98.94亿元,增长了5.6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书写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南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富起来的伟大征程。

体制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对外开放增添发展活力。

全市改革从农村起步,在经过1980年前后施行“五统一”生产责任制和联产到劳责任制探索的基础上,至1983年4月,全市98.8%以上的生产队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作为全国粮棉生产基地,南通的棉花生产一直受到全省、全国关注。1978年,启东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个实现皮棉一百万担的县,如东则成为全省第二、全国第三个皮棉超100万担的县,如东后又于1979年和1983年两次突破了皮棉百万担。

农业生产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综合经营发展。南通作为粮棉生产基地,确保粮棉种植是一直绷紧的弦。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鼓励农村经济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南通市、南通地区按照这一精神,在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各县最初的政策是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稳粮、缩棉、扩桑,大幅增加桑田面积,发展桑蚕业,进而发展养殖和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为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打开了思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海安县形成“种养加出,综合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海安之路”。198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海安县实行农牧业结合,半数粮食转化为肉禽蛋》为题加以报道,同时配发《海安的启示》的评论员文章。此前的1983年12月,新华社记者在《中国农民报》头版头条以《百万雄鸡下江南》为题,报道了海安成千上万的农民骑自行车驮鸡运往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销售的壮观场面。

乡镇企业(社队企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快速崛起。20世纪70年代末在海门三星镇开始形成纺织品集市。1987年,“南通市三星叠石桥绣品市场”挂牌。自此以后,市场经历了从绣品市场、绣品城到国际家纺城的嬗变,最终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纺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经济发展的缩影。目前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中天集团也快速起步于这一时期。

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带动了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推进。

工业经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组织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1981年8月18日,新华社报道,南通市成为全国工业城市生产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被誉为“明星”的中等城市之一。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的消息:南通市工业经济效益跃居全国前列,成为继常州市之后又一个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的中等城市。此后,南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在内的一批明星产品进入社会居民生活。南通电视机厂生产的三元电视曾经叫响全国,是南通工业,尤其是电子仪表工业代表性的品牌。1987年10月,三元14英寸彩色电视机和17英寸黑白电视机分别在全国首届彩电质量评比和全国第五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三元三元,连中三元”的广告语广为流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及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全市上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并明确提出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改革新思路。1996年,组建市属企业改革发展工作指导团,全面推进市属企业改革转制。到1997年底,90%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改制,企业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跨入全国中小企业改革先行地区的前列。

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发展规模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培育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华容电子集团成为南通第一家省级重点企业集团。

对外开放为南通发展增添活力。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通港成为长江对外贸易港;   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决定,批准南通港对外籍船舶开放。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南通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83年5月,第一艘外轮格陵兰海号抵达南通港,打通了南通对外开放的水上通道。1982年2月12日,南通第一家中日合资经营企业——中国南通力王有限公司动工兴建,同年11月23日举行开业典礼。这也是江苏省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中外合资企业。

1984年国务院批准南通为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建设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三资”企业不断建立,外经外贸不断拓展。1984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江苏省南通分公司成为南通市首家被赋予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出口商品渐次放开经营,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向工贸办经济实体转变,南通市被授予进出口经营权的经贸企业不断增多。1985年,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南通大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享有进出口经营权,是南通市第一家获进出口经营权的工贸公司。1988年,经外经贸部批准,南通机床厂获进出口经营权,成为南通市第一家获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南通外贸进出口格局发生根本改变。1990年,出口总额1.56亿美元,2000年出口总额20.35亿美元。

随着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供应体制开始松动,1985年,粮、棉、油实行合同定购,形成计划购销和市场购销并存的“双轨制”,实行32年的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宣告结束。同年,相继放开水产品价格、生猪购销价格,取消城镇人口定量供应,城镇居民肉食品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从1991年,取消猪肉凭票定量供应办法,肉食品全部敞开供应。1993年,取消粮食统销,实行市场化销售。随着粮食统销政策的取消,粮食市场销售成为粮食销售的主要形式,“双轨制”阶段的粮油议销也结束其历史使命。

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1985年,在全省率先由劳动部门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社会劳动保险。从1993年起,市区全面启动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不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用工形式,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后按同等条件享受同等待遇。

1993年,市政府出台《南通市市区优惠出售公有住房办法》,出售符合条件的公有住房,5年后实现上市流通。1999年,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运作,延续数十年的实物分房历史结束。

1996年,南通市成为全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之一。1997年,市政府印发《南通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初步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制度。2000年,南通医疗保险制度在完善的基础上全面实施。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南通市委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思路,形成“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和长三角前列,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南通进入综合发展实力最强、人民生活改善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和谐为目标,坚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率先在全省突破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率先在全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公共服务领域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金融、财税、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面协调。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全市新增私营企业数、个体工商户数和个体工商户总数持续居江苏前列,民营经济成为区域主流经济,对工业增长、社会投入、入库税金的贡献份额均占据“半壁江山”。

交通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长铁路建成通车,结束“腹无寸铁”的历史;苏通大桥、崇启大桥连接大江南北;洋口、吕四两大深水海港正式通航,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城市格局加速形成,南通昂首迈入桥港新时代。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诸多荣誉,既是发展的成就,也使南通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大幅提升。

通州撤市设区,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各县(市)城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化率提高到55%以上,大城市格局加速形成。

“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借助改革发展,南通各项发展指标快速提升。2009年,南通市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了省定小康标准,实现了在苏中的快速崛起,部分指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548.67亿元,财政总收入105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292元和  13231元,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走在全省或全国前列。

在新时代书写民族复兴南通篇章的伟大斗争中,我们自信满怀

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南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为坚定。“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文明程度高”成为南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动写照。为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的建设,南通市委、市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出台各项改革发展举措。

沿江沿海和江海联动开发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整体规划和突出重点,通州湾建设取得进展。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工作全面推进,沪通长江大桥建设进展顺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目标定位更加明确。2019年,随着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和南通新机场建设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驱动发展。2012年,南通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6年9月,南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列为南通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为此规划建设的中央创新区定位于加速培育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奋力打造南通城市未来的核心区、示范区和首位区。

项目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3+3+N”   产业体系建设的推进,以高端纺织、船舶海工和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以及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产业为代表的产业不断提升南通经济发展质量。围绕上述定位,形成了一批体量大、技术先进的项目和产品,如振海1号、希望3号钻井平台,希望6号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龙源振华3号施工平台,以及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金光纸业项目等。

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在创新中拓展,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诚信南通建设、崇川社区邻里街坊治理等经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蝉联全国法制宣传先进城市称号,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国家级试点,南通市着力打造政务服务综合体和行政审批高速路。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入选全国“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全面实施,五山国家森林公园获得授牌。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普及15年教育,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人民生活富足,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400元、22300元,保持持续增长。

70年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南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8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跨越。此后,地区生产总值不断跃上新台阶,2007年超过2000亿元,2010年超过3000亿元,2011年超过4000亿元,2013年超过5000亿元,2015年超过6000亿元,2017年超过7000亿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达到8427亿元,多项综合发展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前列。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推进高水平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绿色生态典范、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南通的明天会更好!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人民以昂扬的志气和拼搏的精神,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不断书写辉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南通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将发展进步事业推向前进。70年一路走来,南通人民敢为人先,不断创造奇迹。新时代,南通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南通新篇章。

(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