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来源:南通日报 2019/6/3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猛药去疴 

守护蓝天白云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群众对生态环境的直接诉求,也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工业发展起步早,后又陆续建成6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2018年煤炭消耗量为1929.6万吨,位居全省第三;工业企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为102196.2吨,位居全省第四……一系列数字表明,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沿江、沿海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比较脆弱。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越早下决心“壮士断腕”,越容易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去年,我市出台《南通市化工产业导向目录(2018年本)》,将鼓励发展的化工产业精简到17条,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化工项目准入门槛,引导全市化工产业高端发展。此外,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三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整治、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等一系列举措实施,全年关停化工企业70家,淘汰纺织行业低端低效产能0.675万吨,印染行业低端低效产能0.16万吨,铸造行业低端低效产能8000吨。全市共排查梳理出“散乱污”企业1722家,已经完成整治1654家。

不管有多难,都不犹豫、不退缩,南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实证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可以扩充地方环境容量、增强永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坚定不移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加强污染防治,维护市场秩序和环境秩序,尤其是通过整治“散乱污”企业,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为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一直让“散乱污”企业挤占有限的环境容量,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那么会使得真正的大项目、好项目没有容量落地。只有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环境容量,让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地方发展才有可持续性。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再回到老路上去,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对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去年,我市加大环保行政执法力度,办理1668起处罚案件,依法关闭697家散乱污企业,为中天钢铁、金光纸业、豪华邮轮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腾出了环境容量。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27亿元,比上年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5亿元,同口径增长6%。

打通水系

水清岸美风光好

濠河环绕南通老城区,形如葫芦,宛如珠链,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

“以前经过这儿都要捂着鼻子走,现在不用了,你看,河水多清澈!”昔日“臭水沟”变成了今天的休闲区,附近居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峰水系位于濠河水系东南,由4条断头河及3段死水河组成。治理前,文峰水系控源截污不到位,水体没有流动性,常年处于黑臭状态。如今,投资1900万元的文峰水系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效果显著,水位适宜,水体灵动,水环境质量有了质的提升。

从文峰水系的嬗变,可以窥见南通水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

如今,蓝天、碧水、净土已成为全社会的民生期待。当前环境污染呈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彻底解决问题是一场持久战。打好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处理好突出环境问题,民心所向。去年,我市出台《南通市碧水保卫计划》,整合了力量,建立了河长办和黑臭办,市、县、镇、村共设6773名河长,依法开展认河、巡河、管河、护河、治河工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奖惩。

精准化治理,努力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的短板——水治理方面,我市下足了功夫。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全市17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均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或依托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130万吨/日,自动监控平台联网;推行刷卡排污,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双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2015年相比,2018年全市化肥用量削减5.89%、农药施用量减少630吨,完成控减任务;累计控减生猪养殖总量77.2万头,清理养殖场(户)2767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2%;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内陆地区转产转型率达100%,沿海地区整治完成率达83%。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201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日,完成8座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和32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八角亭河等8项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并通过验收。

南通港口工业发达,加强港口船舶水污染防治刻不容缓。我市出台沿江、沿海、内河港口船舶污染接收转运及处置建设方案,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及联合监管制度,完成34家港口企业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建成177个内河码头垃圾收集设施,140个雨污水收集池(沉淀池)。

随着全市打响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一幅崭新的江海河湖画卷徐徐展开。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来南通考察,对我市创新污水管网管控、断头河的治理、湿地净化尾水给予了高度认可。

绿色发展

提升群众幸福感

每天,我们从虫鸣鸟叫中醒来,泡一壶茶,迎着春风,看白云“落入”水中,蓝天碧水成一色;每天清晨,背着相机登顶狼山,记录滨江临海的壮美景色,呼吸着空山雨后的清新空气……城里濠河、江边五山,面向长江,鸟语花香,这已然成为南通城的重要地标。让城市与山水交相辉映,未来,五山及沿江地区将与作为城市“功能核”的中央创新区一起“双核驱动”,推动南通向功能与生态融合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

这背后,正是南通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扛起大气污染防治的政治责任,更是上下齐心、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实效。

绿色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去年,南通市环境保护局更名为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这次环保机构改革中,自上而下都由“环境保护”改成了“生态环境”,南通也不例外。改革后,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明确了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区域范围内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避免了“九龙治水”的分散治污局面。

5月中旬,《2018年江苏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调查结果作为江苏省对13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核的参考依据。对照这20项指标,南通老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对南通生态环境是如何打分的?翻看报告,让人欣慰的是,在20项指标中,南通有17项指标均高于或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这一评价结果,在全省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组数据直观说明了变化:2018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41μg/m3,全省最低,较2017年上升了5.1%,较2015年下降了29.5%,比2013年累计下降了43.1%;优良天数比例79.7%,比2017年提升了6.8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升了12.0个百分点,为全省最高,提前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空气质量目标;“优”等级天数101天,比2017年增加了20天;臭氧浓度近年来首次实现同比下降;“重度污染”等级天数4天,比2017年减少1天,比2015年减少8天;酸雨频率维持较低水平。

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好生态就是最大的福祉,也能赢得最美的未来。我市正以真抓实干、时不我待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构建生态产业力度、环保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