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2019中国·启东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自4月大赛启动以来,中科院、中科大、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近300个项目报名参赛。
近年来,启东坚持“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理念,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形成了高端人才加速集聚、新兴产业加快崛起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启东拥有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顶尖人才46名,先后入选省“双创人才”62名,入选省“双创团队”3个,入选数居南通前列。
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
徐晓曼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物医学博士,在启东创办领星医学检验所,主要为癌症患者提供基因检测和分析服务。徐晓曼说,启东最让她动心是发展生物健康产业的布局和理念。
近年来,启东精心培育海工及重装备、生命健康科技两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打造“人才链”,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
启东深入推进东疆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共有近20名高层次人才列入新一批资助对象。举办“海外博士启东行”“科技人才节”等引才活动,先后邀请院士李蓬、顾晓松在内的1000余名高层次人才来启东考察创新创业环境,洽谈签约了一批人才项目。
引进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的高度契合,让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在启东真正做到凤栖梧桐。赵波涛博士落户启东创办的布洛思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具有超长保质期的预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细菌培养基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繁鹏团队研发的高效通用储能变流器关键技术,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链;通过引进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WANGYUAN(王元),加快打造生物科技产业格局。
创新载体与成果转化同向发力
从位于浦东的办公室出发,1小时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副主任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汪志锋便出现在启东高新区的博士创业园,这里有他创办的公司。2016年9月,汪志锋率团队创办启东威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虚拟仿真与制造技术及配套系统的研究、生产、开发、应用推广。
引进人才少不了优质载体。启东高水准建强创业孵化平台,以各级各类园区为依托,加大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载体孵化功能,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创业园1家、省级孵化器5家。2017年,启东高新区入选第二批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启东经济开发区众创空间“君启筑梦”被认定为南通市级众创空间。
同时,借力高校院所科创资源,启东先后成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光电遥感(启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上海大学(启东)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其中2家平台入选2017年省20项重大创新载体,承接政府高层次双创人才引进、高端产业孵化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启东光电遥感中心(简称“启东光电遥感中心”)是启东市人民政府和上海技物所共同组建成立的研究机构。作为一家高科技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成立3年来,累计合同金额近亿元,净资产增长了5倍。
政策供给与服务保障同步共进
“本来只是来参加比赛,到这个离上海很近的城市看一看,没想到启东对创新创业人才那么重视,我就把创业项目最终留在了这里。”作为第一届启东创新创业奖一等奖得主,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洛鹏教授至今感慨与启东的缘分。杨洛鹏成立了启东市麦迪逊清水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热降低废水处理成本,让环保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获得了“东疆英才计划” 项目资助。
政策干货多,启东让人才创业有保障。近3年来,仅启东市级层面就出台实施人才政策50多项,2018年上半年,又推出“人才新政30条”,同步推出33个配套实施细则,对原有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升级,在明确给予顶尖人才最高1亿元创业资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各类基础性人才的扶持力度,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资助、津贴补贴等各方面的政策体系。
为了让高层次人才安心在启东创新创业,启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努力提升资源供给水平。该市推行“东疆英才卡”制度,在子女就学、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社会保险以及互动联谊、文娱体育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积极提供服务和帮助,建成市级人才公寓提供租赁用房,同时在生命健康科技城等人才集聚区域新建商品房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人才安居住房,租售价格均低于市场价,切实降低人才来启创新创业的生活成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前几天,江苏康奈特光学有限公司王传宝博士领到了生活津贴,这是政府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推出的一项暖心措施。王传宝深有体会地说:“当初选择从大城市来到启东,有过犹豫,这些年启东各级政府对我们一直很关心,事实证明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