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沿江布阵,家纺产品远销欧美,建筑铁军走向世界……近年来,海门在转型中华丽变身,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家纺、现代建筑三大千亿级产业强势崛起。去年,海门位列全国百强工业县(市)第11位。
6月18日至19日,记者走进海门,实地感受三大产业引擎驱动下,海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大国重器”频出
彰显装备制造硬实力
1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门开发区的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沿着码头行走,岸边吊机林立,两台4400t半潜式重吊生活平台宛如随时会从江水里矗立起来的“变形金刚”。不远处,一艘白色轮船探出尖尖“脑袋”。“这是一艘极地探险邮轮,目前正在进行内装,计划在下个月试航,今年9月交付。”招商重工总经理助理胡陆胜介绍,同样的邮轮订单,公司已经签下七艘。
“豪华邮轮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胡陆胜透露,公司引进了5位世界知名专家,计划投资250亿元打造一个与邮轮制造基地、相配套的产业园和国际邮轮城,未来年产值将超百亿元。在招商局集团的发展蓝图中,一个千亿级的邮轮小镇雏形初现。
招商局江苏重工是海门先进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涌现出的龙头企业之一。自2013年落户海门以来,公司已先后交付CJ46、CJ50、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3000吨起重船、38000吨半潜驳、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等多个产品。“以招商重工等企业为龙头,‘专精特新’企业遍地开花,产业规模不断升级。”海门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宇江介绍,2018年底,海门市先进装备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100亿元。
与招商重工基地毗邻,江苏新海船务重工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新海旭”绞吸船从这里启航,赴沙特阿拉伯服务。不过短短两个月,又有两艘同样的绞吸船建成,目前正停泊在码头准备海上作业所需备件,预计于今年9月交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从每小时3500立方米绞吸船,到每小时4500立方米绞吸船,再到现在的每小时6500立方米绞吸船,我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说到企业的拳头产品,海新重工总经理助理殷飞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多年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紧密合作,使我们的设计研发能力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被誉为“大国重器”的6500立方米绞吸式挖泥船,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而以产学研为重点实施的科技创新,正在为海门装备制造业转型注入源源动力。2018年,海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1%。截至2018年底,海门先进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17个。
“依托海工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6个装备特色产业园基本成型,船舶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三条产业链逐步完善。”刘宇江说,下一步,海门将夯实基础零部件产业,积极培育新兴装备产业,打造长三角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重研发创品牌
现代家纺引领国际潮流
时值初夏,江苏美罗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里铺陈的却是磨毛套件等具有保暖度的产品。“上月,我们举行了2019年秋冬新品发布会。”公司行政部经理薛锋莉介绍,目前,车间已经根据客户订单紧锣密鼓展开新品生产。
想要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有引领潮流的能力。在中国家纺流行趋势推广基地叠石桥家纺城,几乎每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家纺企业,都有超前谋划新品开发的自觉。
“我们的产品保持每季度70%-80%的更新率。”在叠石桥家纺城的明超家纺门店,适配多种家装风格的家纺产品令人眼前一亮。江苏明超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元维说,这些样品只是当季800多款新品的一小部分。他介绍,除了花型,公司还自主研发新面料,“比如德绒,在保暖性上和羊绒不相上下,成本却缩减到羊绒的30%。”
从上世纪90年代靠着1500元起家的小批发户,到拥有原料、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年销售额1.5亿元的品牌企业,明超家纺的成长之路,可谓与全球最大家纺市场的崛起同频共振。海门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局局长沈旭东介绍,目前,叠石桥家纺市场共有各类家纺企业25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量超过40%,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随着规模不断壮大,叠石桥家纺城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像明超家纺一样能够直接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仅占10%,剩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不具备直接出口能力。这一瓶颈在2015年7月被打破——经国务院批复,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被列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美元以下,在采购地就能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叠石桥市场党委副书记顾兴宝说,贸易通关一体化,让更多企业轻松搭上了国际贸易的便车。小批量多批次“拼柜”出口的方式,更是让一众小微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四年来,海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单量超56000票,出口额达65亿美元。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公司和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如今已有600家商户、176家外贸公司参与试点,外贸出口国从原先的80多个增至130多个。
推动“南通制造”转型升级,我市于2016年制定并开始实施高端纺织产业发展战略,致力打造示范全国的叠石桥家纺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实现品牌升级,是现代家纺迈向高端的重要一步。王元维介绍,明超家纺将线下体验中心打造成“梦工厂”,“今后,消费者在这里不但可以选购心仪的家纺产品,还能在根据自己要求打造的不同场景里休闲放松。”
43座“小金人”
铸就建筑铁军匠心
“就在昨天,由我们总承包建设的乌鲁木齐市新地标——新疆华凌国际物流港项目破土动工了。项目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是海门建筑业迄今为止承接的最大单体工程。”19日在南通三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顾问杨秉法向记者通报了这个从祖国西北边陲传来的好消息。这是南通三建与华凌集团“蜜月期”第二个合作项目。今年二月,双方签订格鲁吉亚青奥村一期项目的合作协议。
北京亚运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紫峰大厦,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科威特皇宫……走在南通三建企业历史馆里,一批批穿越时空的经典建筑,一个个享誉世界的海外工程,拼凑出一张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远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业版图。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包括南通三建在内的海门建筑施工企业总数已有近400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远赴大庆、新疆的海门建筑施工队,到今天足迹遍布五大洲、从业人数超过30万的“铁军劲旅”,建筑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海门首个迈入“千亿级”俱乐部的产业。2018年行业总产值达1866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南通第一。
铁军名号何以叫响?海门建筑企业捧回43座“鲁班奖”小金人,是最好证明。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同样面临转型。对此,海门当地给足了重视。“市委市政府每年开年召开的第一个综合性大会,就是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海门市住建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陆健介绍,当前海门正积极搭建建筑产业园、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建筑学院“一园两院”三大国家级平台,推动建筑产业建造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产业结构向全产业链转变。
可喜的是,企业已在转型之路上阔步迈进:南通三建与德国能源署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区,致力于建筑节能材料、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产品的自主研发。此外,中南集团全预制装配楼宇产业化、龙信集团装饰装修一体化技术体系等,也正在开辟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