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7个“破千亿”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来源:南通日报 2019/7/22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7

7月17日,在通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成员来到海门,就高质量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听取了“不见面审批”改革的成果介绍;在招商局重工,听取豪华邮轮项目介绍;参观了中国家纺博物馆和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在龙信集团听取企业党建引领下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介绍……

代表们认为,海门营商环境好,放管服改革力度大,营造了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和经济发展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落到基层实处、干在大家手上、感在百姓心头!”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这样说。

动能转换

营商环境做保障

既要高速度,又要高质量。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海门通过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最大程度优化营商环境,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凝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近两年来,海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四大专项行动”,其中一项就是“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运行翻身仗”。该市各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大走访调研力度,增强企业家的发展信心,推进竣工项目快转化、快产出,这已经成为常态。

6月24日,陈勇率该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税务局、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负责人,来到海门开发区、海门高新区调研康奈可、凯盛、斯德雷特、通光集团等企业,倾听企业心声,共商发展之策。

在路特利举升机(海门)有限公司,陈勇边走边看边问。1至5月,该公司实现入库税金1800万元。当陈勇了解到企业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时表示,海门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企业在海投资。

海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不见面审批”达到90%;“放管服”改革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全国的试点,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海门市行政审批局,自助服务区各类材料文具摆放有序,二楼税务体验区配有专人辅导,三楼设立企业开办一站式专区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目前,海门市行政审批局进驻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1382个。2017年6月,海门《政务服务综合标准体系》1.0版出台;今年4月升级至2.0版,收集586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8项,自主制定标准504项,办理效率平均提速85%以上。7月6日,海门市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国家级试点中期评估和省级试点考核验收,专家打出全省最高的92分。

海门市行政审批局局长马竞杰说:“上半年,服务200多万人次,满意率为99.8%。”

7月9日,在深圳举行的投资环境推介暨机器人产业专题招商会上,上海彩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海门开发区签订5G电子复合材料与全息三维显示系统产业项目,董事长孙利强说:“我们之所以选择海门,是因为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良,产业配套成熟,政府服务务实高效。”

6月30日,海门2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21.6亿元。上半年,该市举行两次项目集中开工,共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40个,其中重特大项目14个。

产业转型

实体经济打头阵

做强实体经济,必须抓好产业、企业和企业家。海门坚持打造主导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培养优秀的企业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海门家纺产业正从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快速转型。2015年7月,国务院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列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范围;2018年7月,叠石桥家纺小镇获批成为省第二批特色小镇。

总投资超50亿元的国际物流园、日处理进出口快递近30万件的叠石桥邮件处理中心正在建设。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带动下,叠石桥区域电商产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离岸金融等高级新兴业态加快兴起。

2018年,海门的家纺业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110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

3年来,海门全力推动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型,成为全省建筑产业化示范市。上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示了2018年度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认定名单,海门7家企业再度蝉联。海门市住建局局长施泉介绍,海门的建筑企业特点明显。中南集团、龙信集团成为国家级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中南集团向全预制装配楼宇产业转向;龙信集团发展装饰装修一体化技术体系等,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南通三建与德国能源署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区项目,开辟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路。

海门装备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船舶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三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机器人特色小镇(机器人科创园)总投资55亿元。去年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目前已形成一心两轴,一带四片的格局。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汤志康说,他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在全国市场份额超70%,其核心研发能力、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海门发展“3+3+N”产业,前边的“3”指家纺、建筑、装备制造,后边的“3”指生物医药、新材料、自动制造,这三大产业每年增幅都在15%以上,并达到200亿元以上的规模。

上月底,海门今年首个超亿美元外资项目——嘉浩智能供应链项目开工,总投资1.5亿美元。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主要为长三角制造业流通配套服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每年上缴税金超6000万元。

上半年,通光集团“中船海工6”布缆船交付。这意味着该集团具备了海洋建设工程总承包能力,通过转型升级,向应税销售突破50亿元乃至百亿元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1至6月,海门市入库税金超过1000万元的工业骨干企业近40家。

民生转变

群众获得为导向

近3年来,海门每年实施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当升科技”不断追加投入,企业产能快速增加,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成倍增长;“大艺机电”是去年实施的重特大项目,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增幅超过100%。

在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纷纷落地的情况下,1至6月,海门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6亿元,增幅同比增长5%,顺利实现“超过半”。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39项指标里,与民生直接有关的指标,海门走在全省前列。

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力的增加,也为老百姓通过创业就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海门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海门拥有各类家纺企业2500多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人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拥有三级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300多家,从业15万人以上,人均年收入不会低于10万元;海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2家,从业人员大约10万人。海门工业园区林西村第一书记秦益民说,该村是海门最早从事家纺生产,也是最早有人出国经商的行政村,目前海外经商和打工人员有600多人,遍布南非、罗马尼亚、智利、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门100万人,拥有40多万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空间很大,实体经济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上月,海门出台《2019年富民增收年度工作要点》,推进创业富民、产业富民、脱贫攻坚等“五大行动计划”。

要点指出,产业富民,海门围绕“3+3+N”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服务业重点企业超100家,超10亿元的3家。

同时,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新增创业3000人,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新增南通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左右。由此让更多的市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工资性收入。

去年,海门城乡居民收入3万多元,增幅9.5%。增幅超过GDP增长,超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长江以北县(市)之首。据海门金融部门统计,该市去年末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保有量为1500亿元。

海门去年PM2.5平均浓度测定,列全省前三;今年上半年列第二;大气质量列全省第四。从环境来看,海门在发展实体经济带动民富过程中,倡导绿色的方向没有偏,理念没有变。

“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和获得感。”陈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