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星期六。一早赶到海门常乐镇采访,党委书记顾闯不在机关。镇上的同志说,顾书记有个习惯,一般每天到办公室之前,都要到村里走一走,今天可能又在现场处理什么事情了。
顾闯来了。胸前的党徽特别鲜亮,办公室墙上的“百姓常乐”四个字很是醒目。他说,乡村振兴,眼前要做的事情很多。常乐是先贤张謇故里,全国文明乡镇,“在常乐工作7年多,最大的感受就是,常到百姓中间走走,其乐融融。乡镇干部只有不断到群众中去,奔着问题沉下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群众满意率越高,我们的工作就会越顺畅。”
干部沉下去,问题解决掉
常乐镇机关每个干部都有一顶草编凉帽,“戴在头上、放在家里,都是一种提醒”。这是镇上在构建“微访”机制中送给全体机关人员的一个“礼物”。要求领导“领”访、干部“驻”访、民情夜访,让干部沉下去,把民心聚起来。
干部“驻”访。130多名机关干部进村组网格,每个干部每月必须走访联系5户人家、10位村民,每人办一件实事或解一桩积案。在张謇故里小镇项目推进过程中,搬迁工作负责人袁鹏飞带领团队起早贪黑,到搬迁户家里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协调各方力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去年6月启动搬迁以来, 187个搬迁户目前已有183户完成。“他们10多次上门做工作,处处为我们着想,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我都不好意思不签约了。”搬迁户施启祥说。
民情夜访。镇机关干部每月至少到所联系的村夜访5至10个农户,了解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颐生村村民金某和邵某是邻居,去年8月的一天夜里,邵家拴养的狗挣脱链条窜进金家的饲养棚,咬死咬伤鸡鸭20多只,两家为此发生争吵。夜访的机关干部得知后,召集双方现场调解,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和解。
去年以来,常乐镇机关干部共走访12607户,帮助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456件。
群众上门来,带着满意走
借助社会力量微距离化解信访难题和矛盾纠纷,是常乐镇抓好乡村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
一些到镇政府反映情况的人,特别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该找谁。镇上专门在传达室边上设了一个接待中心——“百姓之家”,由镇机关干部轮流值班。老百姓来了,可以坐下来,洗把脸、喝杯茶,说说心里话。去年上半年,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因涉及土地承包权、土地权属争议、户口迁进迁出等问题,引发群众不少疑问。“百姓之家”了解群众诉求后,及时运用镇上的“微信访”平台, 第一时间释疑解惑,把很有可能引发的信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以信访办老书记杨立娟命名,由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杨大姐工作室”,很有暖心的氛围。往往有人急吼吼地到这里来,工作人员一声问候、一杯茶水,就把怒气、怨气化解了一大半。多数时候,他们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就把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事情调处好了。
去年3月的一天,常乐小学二年级学生严某和刘某在课间相互追逐,严某右手腕骨折,双方家长为医药费赔偿问题产生矛盾。杨立娟受理此纠纷后,把校方和双方家长喊到一起会商,双方家长达成一致意见。
常乐镇在村居社区建有“支书达理·以理说理工作室”,由50多位退下来的老支书轮班,让很多信访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社区、化解在镇内。去年以来,老支书直接参与或间接协助民事调解案件6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还顺势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
“党建小场心”,服务聚民心
海门农家门口一般都有一块场地,既是一家人的户外活动空间,也是晾晒农作物的场所,俗称“小场心”。常乐镇以此为载体,在几个农家中间建立“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取名“党建小场心”。
每个“党建小场心”,除了配备桌椅、电视等,还布置了党旗、入党誓词等,由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出任“掌门人”。
我们来到官公河村的倪亚玉家,在小楼底层的客厅里看到,里边的书架上放有党建书刊。倪亚玉指着墙上“亚玉小组(邻里)互助合作社联络图”说:“我联络31户人家,不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学习交流、议事议政、志愿服务等活动。”
官公河村建立“红河微家党建小场心”两年来,全村无一起矛盾上交。村党总支书记许庆峰说,他们村干部几乎每天到小场心报到,经常组织村民开展“家风家训我来晒”等活动,宣传倡导“反对铺张浪费、推行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村风。
夜幕初降,中南村3组老党员黄晞祖的农家小院热闹起来,左邻右舍陆续赶来。黄晞祖说:“我这里不固定时间,不固定主题, 拉家常、看党建频道,党的声音就传播开来了。”
这里是常乐镇首家“党建小场心”。黄晞祖是在村里任职多年的老书记, 自费添置了简易长条座椅,可以满足二三十人同时学习交流。
目前,常乐镇已建成“党建小场心”9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