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总面积664.41万亩、人均耕地不到0.9亩的南通,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时时刻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求,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致力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先流转、后建设,进而与一二三产、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连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走出了一条“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新路。
据省委、省政府下发督查激励通报,南通市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任务考核全省第一,获得2019年省级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5.068万亩,上级财政资金60632.5万元,总量全省领先。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到我市调研后,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座谈会上推介南通经验,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抓龙头 树标准 勇创新
12月,走进海门市三星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总投资2352.5万元、总面积3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高效推进。“9月动工至今,已完成流转土地2300亩,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随后实施,已完成工程总量的30%,预计明年5月完工,将形成3个连片总面积1300亩的稻麦生产片区和1个1000亩规模的花卉产业园区。”海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俊高介绍。按照南通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地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这里将建成“一盆花三颗稻”产业格局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融合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
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龙头,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对进入“十三五”以后南通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结构变化深入分析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据调查,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户生产主体逐年减少,且平均年龄高达67.5岁,有些地方抛荒弃种。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以规模化加快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向现代大农业生产转变,从原料基地向产业基地转变,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同时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0%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经营占比达到50%以上。
地级市建设高标准农田,其时并无标准可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2016年,我们勇于创新,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建设标准,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提出了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村庄环境整洁、农业服务设施健全、土地连片集约经营、产出效益较高、建后管护到位等十大总体要求,并分别就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农田工程、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农田输配电工程、农业科技应用、村庄环境、农田保护、工程管护等各类内容,明确了43条要求,80多个具体指标。”
实践证明,这些标准涵盖了农田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兼顾了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强。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认为,与国家高标准农田通则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相比,南通地方标准内容更宽泛,指标更具体,有效指导了海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考核 强统筹 活资金
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让现代农业惠泽农民。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带着感情和使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县两级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口、自然资源、建设、财政审计、经信电力等多条线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办法,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各地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齐心、协同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领导体系。
同时,强化“五规”合一,统一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基本农田规划有机衔接,避免因规划脱节,造成投资浪费。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镇为单位、村为单元,全面整合国土土地整理、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水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县自建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统筹安排,分块推进,较好地发挥了整体合力,避免了项目零散乱,管理松软糊的现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了集聚效应。
强统筹,活资金。2016年至今,全市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41亿多元,其中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17亿元、市县财政投入近15亿元、社会融资9亿元,仅社会融资就建设高标准农田32.91万亩,极大地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今年,全市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1亿多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6.1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0.32万亩。实现了五年任务四年完成。
立程序 创精品 求效益
先流转、后建设,先整理、后配套,我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程序创新,将土地平整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提和基础,实施大规模土地平整和废沟呆塘整治,拆闲拆旧拆废,迁移坟头,通过平田整地,将碎片化零散耕地规模连片,促进连片规模经营,获得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的肯定。
海门市悦来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0.5万亩,项目实施前期大力推进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新增流转土地1080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了353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1%。海门农业农村局杨雷说,9月上旬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率先实施了大规模连片土地平整,目前1566亩土地平整任务已基本完成,将原来分散农田建成了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标准连片农田,秋播已全面展开。
坚持质量第一,强化过程管控,我市明确各地依据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按照每亩不低于2500元的标准进行投入,比上级标准高了1000元。同时,瞄准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按照田块连片、灌排配套、环境优美、设施到位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科学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行实施公示、工程招投标、建设监理和群众监督员制,强化全程监管,实现沟渠田林路全面治理、农田产出高产高效、农田村庄环境整洁美化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建好,更主要的是用好。我市把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有机结合,以村为单位大力推进建设新型合作农场。全市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达到56.4%,形成“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区、高沙土粮经复合区、里下河生态粮食区、沿江生态旅游带、中部沿河高产粮油区”五个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村庄环境提升、精准扶贫、开发后备资源有机结合,近三年全市新增耕地占补平衡面积1.9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1.5万亩,市级对新增耕地占补平衡面积按照25万元/亩进行补助,三年共补助县(市、区)和村集体资金40多亿元。既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了土地要素保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