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海边气温已经超过40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
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项目施工现场,水上沉桩和路域地基处理工程在烈日下同步推进。即使脚下的沙滩滚烫,但大批施工人员仍在高温下坚守。
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工程总投资估算46亿元,位于吕四作业区西港池南侧,建设内容包括4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预留集装箱功能)及后方陆域配套工程,工期18个月,计划2021年底建成投运。
“我们都知道这个重大工程的重要性,本就时间紧、任务重,梅雨又耽搁了1个月,我们现在必须把时间‘抢’回来。”中交二航局“2+2”码头A标段项目书记王一军表示。
吕四起步港区地处黄海之滨,每年7至9月份为台风多发期,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冬季寒潮大风频繁,全年平均可作业时间平均一个月不足20天。加之码头打桩施工,位于水位变动区,涨潮时桩头淹没在水中,需要赶潮水作业,可作业窗口时间进一步受限,遇到较大的风浪,底模和钢筋容易被吹散变形,风险较大。
为解决难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根据桩基设计图纸,加强与设计院交流,结合多年海上沉桩的经验,实地调研二十余家模板加工厂后,成功研制出了一套绿色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装配式模板。王一军说:“在潮位高时完成模板拼装,等潮水退去,立即安排混凝土浇筑,并提前设计加固措施,将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当日凌晨4点半,海面开始涨潮,码头B标段海上沉桩项目负责人史刘冲带着9名工友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吊桩、定位、打桩等一气呵成,从涨潮到退潮,他们一共在海上打下了4根钢管桩。史刘冲拿着尺子挨个量了露出水面的桩长,长松了口气:“没问题!”
潮汐在海上沉桩作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涨潮打桩船入海,退潮测量桩体外露长度,从而判断桩是否打牢靠。史刘冲他们下一次的作业时间是下午涨潮时。“希望能加紧完成560根海上沉桩任务。”史刘冲微笑时露出的牙齿,在黑得发亮的皮肤映衬下显得格外白净。
因为码头的功能和定位差异,B标段的海上沉桩是为推进海上引桥建设,而A标段沉桩作业则是为加快后平台建设。码头A标段不仅有272根海上PHC管沉桩,还有272根陆地沉桩。“陆地沉桩需要3段焊接,打1个桩要2个多小时。”A标段项目经理刘卫向记者介绍,“沉桩是后平台建设的关键,而后平台建设的质量和进度直接关系着其他工程能否顺利展开,我们力争9月中旬前完成544根的沉桩作业任务。”
沉桩作业在加班加点,陆域地基处理也如火如荼。“咚、咚、咚……”“2+2”码头B标段现场,5台打板机正在插打排水板。“我们采用管井加排水板工艺,可以长期有效排水,进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强度。”“2+2”码头B标现场技术员邓宇龙介绍,施工单位增加机械设备,实施不停息作业,提高排水板插打效率。
梅雨过后进入高温模式,这对奋战在吕四“2+2”码头的建设者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中交四航局“2+2”码头B标现场生产副经理王建龙介绍,目前,现场施工人员达到120人。同时,为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将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增至120多台,打板机短期内将增至10台。
由于此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中交四航局选优配强施工队伍,管理层中具有海外施工经验的人员比例高达80%。中交四航局“2+2”码头B标段项目书记梅刘军也是其中一员,他曾参与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这员老将信心满满:“战高温、抢时间、抓进度,我们‘跑步进工场,进场就抢工’,不断拉快项目进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