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口之家的慈善规划

来源:常州日报 2011/5/13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7

一份捐赠说明
  我们家庭愿与社会建一根精神“脐带”,捐赠一份绵薄的真诚的感恩的——心愿。即“53211”,意思是我们家三个人仅表一点点心意。敬请贵会接受并给予方便。
  第一,从2011年-2015年,5年间分5次向贵会捐赠人民币共计50000元整,每年10000元。
  第二,2016年8月份起,一家三人分别在各自的社保和单位工资卡中,依次按照3%、2%、1%的比例,从养老金、薪酬中按月划转给贵会的基金专户,捐赠款转移支付的终止时间为:我们夫妇俩的时间到各自身故为止;大人身故之后,儿子这份善意是否继续由他个人决定。有关手续的办理,到时我们会主动与贵会联系,索取专户账号,只是需要烦请贵会给予方便和支持。
  第三,在适当的时候向贵会再捐赠一处面积不大的不动房产(是祖上两代人的全部财产积累和现有两代人的部分资产添加),愿其当作“一只小的金母鸡,让其能不断地生产”,为和谐社会的统筹发展起到一滴大自然中一颗小露珠的作用,我们也就得到慰藉了。
  为确保第三项举措落到实处,我们会负责地做好捐赠房产的法律公证文书,联通房产权证原件等资料一并转呈给贵会。
  首笔捐赠已经捐出
  5月10日上午,市慈善总会会议室内,记者和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读着这份捐赠说明。此时,捐赠说明的实行者——一个三口之家正和大家围坐在一起。
  看着手中这份与众不同的捐赠说明,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何祖大打破了沉默:“非常感谢你们的爱心,但是真的不需要再考虑一下吗?”
  他的对面,三口之家中的顶梁柱微笑着说道:“不用了。”随后拿起笔在捐赠说明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妻子和儿子相继签名,并一同捧上了说明中提到的第一笔捐赠,共计10000元。
  这是怎样一个家庭?
  这无疑是一份极其特殊的捐赠说明。让人不禁对说明的起草者、眼前这个三口之家产生强烈的好奇。不过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艾先生(应当事人要求,三人的姓名均为化名)予以婉言谢绝。记者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一些有关这个家庭的故事。
  艾先生和妻子辛女士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开始,正是两人上学求知的时段,却遇到文化大革命,两人没能专心读上几年书,便被迫踏入社会。70年代中后期,艾先生应征入伍。
  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艾先生记得,受雷锋精神影响,当时部队里面互帮互助的氛围非常浓厚,他自己也留心于各个细节。最常做的事是早上起个大早,赶在战友们醒来之前把大家换下来的衣服都洗掉,这可是个耗时耗力的活,要花一两个小时。
  1984年,艾先生所在的部队奉命南下,赴滇对越作战。有战斗必有牺牲,炮火硝烟中,艾先生的3名战友不幸长眠。从战场回来,艾先生千方百计找到了3位战友的家人,从此,每到过年前,一领工资,夫妇俩第一件事就是寄钱给战友家人。
  部队转业后,艾先生和妻子都在机关工作。因为在战争中幸免于难,直面过生与死的考验,也因为长期接受党的传统教育,作为一名老党员,艾先生时常念着积德行善。“说句真心话,我们特别珍惜今天的时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很满足,也很知足。”身为老党员的他,挂念着组织上对自己的多番照顾,曾经产生过一个想法,将自己种植的一批乔木树种捐赠给辖区或市里的河道绿化工程,但是因为操作上并无先例可循,这个想法未能如愿。
  日常生活中,举全家三人之力来完成的善事,或许不大,却还有不少。他们说,自与战友家人取得联系开始,家庭成员之间便有一种共同行善的默契,这么多年下来,已慢慢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自然习惯。
  “慈善应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
  谈到此次捐赠,艾先生表示,实在不想惊动媒体,他说:“慈善应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如果说我有什么私心的话,就是希望给孩子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曾经告诉过他,将来我们留给你的东西中,一定有一块是精神层面的。”
  这一念想同样源自对战友家人的扶助。
  艾先生在捐赠说明中这样写道:“感到做细小的一项善举,不但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并且能在内心深处与他们架起一座思念之桥,寄托哀思,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助人意识。所以,对于每一项善举,我们都要从内心出发,努力去做、真心去做、坚持去做,并定位做到终生这样一个目标。”
  出于这样的想法,艾先生一家决定,采用一种能够经年累月持续和存在的方式来进行捐赠。“这样,即使我们百年后,我们的善举努力也仍在继续。那么躺倒在病床上的日子,想想自己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也可以微笑了。”
  对于此次家庭捐赠行动,20出头的小艾表示,尽管父母表示将来的捐赠行动是否继续由他决定,但是,这份善意他一定会努力延续。
  对于捐赠资金与房产的用途,艾先生表示家人们并没有特别的意向,只要融入慈善大盘子,用在需要的地方,他们的心意便也到位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待这么特殊的捐赠者,他们很普通,儿子刚刚结束工作的学徒期,每月收入也就1000多元。捐赠的数字并不惊人,但是,他们对待财富、社会以及慈善事业的看法,让人敬佩,值得学习。”何祖大说。
  慈善是美德,是义举,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一份简单的捐赠说明,让慈善规划从此成为艾先生一家人生、家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致敬之余,愿我们更多的人能与他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