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医生,我家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你看怎么办?”日前,一位焦急的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市德安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王瑞文。和孩子交谈了一段时间,王瑞文就对那位妈妈说:“你的孩子很正常啊,就是压力大了点,顶多是心理疲劳,让她放松放松就行。”
怎么心理疾病到了王瑞文这里就变成心理疲劳了呢?于是很自然地,就与该院医学心理科的3位医生王瑞文、李洪建、舒京平聊起了“心理疲劳”这一话题。
心理疲劳说通俗点就是“心累”
心理疲劳是什么?百度百科给它的定义是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或长时间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说通俗点就是“心累”。
心理专家王瑞文说头痛、失眠、厌食、慢性疼痛、消化不良、心慌、心悸、情绪低落、烦躁焦虑、抑郁、易怒、冷漠、担心害怕、甚至悲观厌世等这些都是心理疲劳常见的表现。
王瑞文说:在他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大约有1/4被确诊为心理疾病的人其实只是心理疲劳
王瑞文告诉记者,在他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大约有1/4被确诊为心理疾病的人其实只是心理疲劳。 “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别的医生的诊断有误,心理疲劳的很多表现与心理疾病很相像。它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所以可以将心理疲劳视其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很多时候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就进入心理疲劳期,如不加重视就会引发疾病,但是此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李洪建说:“在我看来药物的副作用还是其次,病理化的最大影响就是让一个人变成了病人。”
德安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李洪建表示,心理疲劳常常会被贴上疾病标签,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可能有些人会质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但是李洪建更担心病理化后让人背上思想包袱。就像一个人在社会上会扮演很多种角色,譬如说是一个女性,在公司是员工,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母亲。兼任不同的角色时就在心里承担不同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病人也是一种角色,“在你是健康的时候,每天你都会觉得自己充满活力,非常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但当你扮演的是一个病人的时候,这个角色会带来行为上的巨大不同。你会缺乏自信,脑袋中‘我不行了,我是病人’的想法会不断闪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选择逃避。”李洪建说,一旦背上“病人”的思想包袱,自己所有的不良状态都会被合理化。
披上心理疾病外衣,心理疲劳更不容易缓解
下面是3位心理专家王瑞文、李洪建、舒京平各向记者讲述的一个故事,或许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
王瑞文讲述:学习压力太大,女学生疲惫不堪
有个女学生,初中的时候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成绩下滑得很厉害,最近又不想上学了,一开始妈妈带着女儿到一家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这个结果吓坏了女学生,她妈妈打电话给我求助,说孩子自从知道诊断结果后就一直情绪低落,动不动就哭鼻子,看了一场电影后总会不断回想电影片段。我就让母亲把孩子带过来看看,“我看这孩子就是学习压力大导致心理疲劳,不是什么抑郁症,先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吧。”一个星期后,女生的妈妈就打电话来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孩子和过去情况完全不同,好很多。也不用吃药了。”
其实,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误区,常常要求孩子的成绩保持优异,可是打仗谁能保证常胜呢?就像在篮球场看比赛,你站起来了比别人高,所以看得远。如果全场的人都站起来和你坐在那里看比赛又有什么区别呢?
孩子压力大了想缓解放松的心情应当理解,这也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就像跑10000米后,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如果有个保健医生能够帮助运动员按摩一下并且告诉运动员这是疲劳所致而不是病变所致,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