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有多长?半个世纪;50年有多长?一个人的大半辈子。18000多个日子啊,虽不同呼吸,却共命运;能同甘,也能共苦。在婚姻的这棵大树上,经历过风雨和青涩,终于结出了秋的丰美的果实。
常州晚报、中国常州网联合主办的2011首届常州婚博会“寻找最有夫妻相的6对金婚老人”活动,评选出了6对“最有夫妻相”的老人,再加上另外2对在网上人气也超旺的老夫妻,他们牵手生活这大半辈子的“金婚风雨情”,你有兴趣来听一听吗?
“哈哈,我帮她擦了一辈子的皮鞋”
人物:虞树坤 85岁 张雪华 76岁
虞树坤夫妇是这次“最具夫妻相”金婚夫妇评选得票数的第一名。1954年9月3日,他们结成夫妇,迄今57年。问虞爷爷怎么把结婚的日子记得这么清楚?他说,因为选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啊。
“我的爷爷奶奶还是师生恋呢。”开车送他们到常州来拍婚纱照的孙女在一边笑着说。原来,年轻时虞爷爷是当时的金坛县金城区干部,白天,他在居委会蹲点做群众工作,晚上到夜校给学员们上课。张雪华当时是夜校的学员。当时班上也有三四十个学员,怎么就偏偏看中了张奶奶呢?虞爷爷笑了,“她呀,比我小9岁呢,年纪轻,长得也比较标致。而且,听我的话,脾气温柔,我就看中她啦!哈哈哈。她比我内向,谈恋爱那时候,我让她到我家来见父母,她都难为情的,总是趁我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来。”
老俩口现在的生活,那真是“你挑水来我浇园”,虞爷爷说,他毕竟比老伴大好几岁,拎水浇花有时拎不动,张奶奶就帮他拎水桶。他呢,也听老太婆的话,随便什么事,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忙。他学张奶奶说话,“老头子,这个帮我做做,我就答应,噢;老头子,那个帮我做做,我也答应,噢。”他还喜欢帮老伴擦皮鞋,从年轻时一直擦到年老,张奶奶在一边笑着说,“我每次出门,总有老姐妹跟我打招呼,今天皮鞋好亮,又是你家老头子擦的吧。”虞爷爷说,“哈哈,我帮她擦了一辈子皮鞋!”
从小一起长大,迄今相伴80年
人物:唐友金 88岁 唐秀娥 87岁
采访唐友金、唐秀娥夫妇的过程,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走进他们在浦南新村13幢的家,不大的客厅里,已经坐满了人。除了唐爷爷和唐奶奶,还有他们的儿子、女儿、儿媳。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拿大女儿唐瑞娟的话来说,“我们做子女的家庭个个都很和睦,因为父母的榜样实在太好了。”
唐奶奶8岁那年就进了唐爷爷家。因为唐爷爷是独子,父母便认了当时才8岁的唐奶奶做干女儿,并且把她接到家中养育。双方父母当时说定:等他们长大了,看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没缘就做兄妹,有缘就做夫妻。1941年,他们有缘结成了夫妻,那年唐爷爷18岁,唐奶奶17岁。到今年11月,两人结婚整整70年了。
解放前,唐爷爷在常州做轮船驾驶员,忙起来的时候,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唐奶奶一个人在家带6个孩子,这样的状况持续了12年,直到1953年,全家才团聚。大女儿唐瑞娟说,母亲非常会持家,她还记得小时候一觉醒来,总是看到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夜夜如此。
现在,唐爷爷、唐奶奶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在唐瑞娟的记忆里,父母一辈子没有红过脸,现在散步,也要手搀手的。67岁的大儿媳黄彩华说,“我妈(指唐奶奶)总对我们说,等你们老了,也要一同进,一同出的啊。”
“每次婆婆过生日,公公都要精心挑礼物”
人物:丁春怡 85岁 周杏珍 84岁
“他们啊,恩爱得让小辈都羡慕!” 说这话的,是丁爷爷和周奶奶的小儿媳。她说,进了这个家门快20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过公婆红过一次脸。公婆两个人脾气都好,而且,对彼此都是“好到则没话说”。这不,因为要参加婚博会开幕式,公公前几天特意又上街给婆婆买了一件新衣服,红的底色上是两只蝴蝶,穿在身上显得很精神。“我婆婆的衣服啊,都是我公公买的。他一个人到街上逛逛,看到合适的,就会买给她。每次婆婆过生日,公公都要精心挑选礼物。”一边的周奶奶笑了,“哎呀,我衣柜里的衣服多得穿不了,可他还要买。”婆婆对公公也是关怀备至,每天早晨,婆婆总是要给公公下一碗面,然后再放一个鸡蛋。
丁爷爷和周奶奶是1948年结婚的。丁爷爷回忆起当年的恋爱过程,搬出了常州人的3句老话,“我们那时是人民公园谈爱情,大光明看电影,马复兴吃点心。”但幸福的日子很快就被政治运动冲击掉了。最艰难的时候,全家下放到金坛农村,整整度过了10年的蹉跎岁月。患难夫妻更懂得珍惜彼此,现在,老俩口好得让小辈们有时都调侃他们“有点肉麻”。丁爷爷说,老伴把他的生活照料得很好,他对老伴好,当然是应该的。
前几天,丁爷爷和周奶奶也去拍了金婚的婚纱照,周奶奶拍完照,忙着把口红擦掉,说是回去要被老邻居们笑的。陪同前来的大女儿和小儿媳问丁爷爷,今天妈妈涂了口红,好看伐?丁爷爷笑呵呵地幽默了一把,“好看是好看佬,不过要是亲我一下,哈哈,脸上会留印记的。”
“当年的情书,信封都是他帮我开好的”
人物:蒋浩康 79岁 周惠芳 78岁
1955年10月1日,蒋浩康、周惠芳结婚了。他们的相识是亲戚介绍的,最传统的相亲方式。“绝对是一见钟情,”79岁的蒋爷爷回忆起当年,脸上忍不住浮现出笑容,“她看上去人蛮忠厚本分的,长得也清秀,第一眼我就看上她了。”
谈恋爱的时候,蒋爷爷还在上海工作,两人平时就靠写信联系,说起这件事,周奶奶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我文化没他高,字写得不好看,那个时候,我寄给他的信,信封都是他回常州时帮我先写好的。”
1958年,第一个孩子刚一周岁的时候,蒋爷爷被送去安徽劳动改造了8年。文革中他被继续批斗、关牛棚。周奶奶带着3个孩子,艰难度日。孩子们还记得,那时母亲就靠做纺织工挣的31元养活一家四口。那时她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妇,亲人们都劝她与丈夫离婚,但她最终还是咬牙支撑了下来。“要不哪办呢?已经嫁给他,而且都有了孩子了啊,总归要为这个家想想的。”周奶奶说起这事,白净的脸上还是淡淡的笑。难怪蒋爷爷这么评价老伴,“我家老太婆真是忠厚的,我老说的,要是今天把她放在香港的街头,明天就已经被人骗去了。”
1978年,蒋爷爷终于得到平反,后来在常州一家玻璃厂工作到退休。“从此以后,我家的幸福日子才真正开始了。”蒋爷爷说起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当年遭受的灾难在他心里还是留下了阴影,有时他会表现得脾气急躁,而周奶奶并不计较。蒋爷爷说,老伴的脾气真是好的。这些年,他们去峨眉山、三峡等地旅游,仿佛要将年轻时错过的好时光弥补回来。
最多一个说一句“做嗲!”,另一个就不吱声了
人物:蒋林海 86岁 邹美大 84岁
蒋林海夫妇拍“金婚照”的时间被安排在早晨9点,他们提早了半小时,大儿子、小儿子、小儿媳妇、重孙女都来了,陪着两位老人走进了“色影工房”,这是他们结婚63年第一次像模像样到照相馆拍照,并且是婚纱照。
老人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老爷子说:“那时我从马杭到城里学生意了,我的姑父是她的舅舅,两人见过一次面,就定亲了。”老奶奶笑了,表情相当腼腆:“那时我在义利布厂织布,那天见面他穿着长衫。”两人1948结婚,两人退休前分别在常州和武进的建材公司工作,如今已牵手走过63个年头。老爷子现在都很精神,年轻时一定是帅哥一枚。老奶奶腿脚不太方便,走动都由老伴和儿媳妇搀扶着。现在家中都是蒋大爷买菜做饭。
文革时期,蒋林海带着3个孩子插队到马杭,爱人仍在市里工作。“那时候我妈妈每隔几个星期就会买一块8分钱的大豆腐,给父亲送过来,先乘3路车到表场,再步行1个多小时到马杭。”这事还是大儿子蒋玉明说给我们听的,你问这对老人,相伴这么多年,是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老爷子摆摆手:“一般佬,也没什么特别的。”“她是温吞水,我脾气稍稍急点!”儿女们补充说,这么多年了,从来没见过他俩吵过,最多一个稍微高声地说一句“做嗲!”,另一个肯定就不吱声了。
“老子爱香烟喜欢搓麻将,老娘是牛婆,年轻时很好强的”
人物:许荣林 99岁 尤秀珍 88岁
许荣林夫妇此次来拍婚纱照时,“亲友团”阵容十分强大,来了3个女儿,一个儿媳:“儿子和女婿们都还在上班哪,我们都退休了,就我们来啦。”
许大爷身子骨还很硬朗,只有耳朵不太灵了,尤奶奶还能操持家务,就是眼睛不太好使。这些年,老夫妻仍旧坚持独立生活,子女要给他们找保姆,他们也坚持不要。
两位老人上了年纪,他们的故事是女儿、儿媳们讲述的:“老子脾气好,老娘年轻时有点躁的!”“但一个家里也要不能两个人都温吞的,老娘年轻的时候,村里人喊她‘牛婆’的,那时老子在外面上班,她一个女人家,挑河泥、拔草、种田,样样来,很好强的。”
拍照的时候,还出现了爆笑全场的花絮:许大爷耳朵不灵光,听不见摄影师的指挥,眼睛总出现游离状,这时候,还是孩子们想出了好点子,掏出老爷子的香烟举得老高,“看这里!看这里!”老爷子顿时两眼放光,目光盯着香烟就不动啦。
“爸爸最喜欢抽烟了,现在一天都要抽一包的。”“他还喜欢搓麻将,去年还去俱乐部的,现在人家嫌他出牌慢,就我们儿女陪他搓搓了。”孩子们说。
提到“那个用自行车推着爱人出门的两口子”,没人不知道的
人物:蒋光远 86岁 陈兰瑾 85岁
蒋光远夫妇的故事,要从他们少年时代讲起。蒋光远的父亲和陈兰瑾的父亲是好朋友,解放前都在当时的武进县政府工作。两个孩子上初中时就经常玩在一起,现在回忆起那段最初的交往,蒋爷爷笑着承认:“那时候我对她就有好感。”1945年,蒋光远考上了同济大学,同年陈兰瑾初中毕业后,也前往常州师范读书。分隔两地的年轻人,通过书信交流感情,多的时候,每人一星期要写两三封。寒暑假是他们相聚的日子,去饭店吃饭、看电影、逛人民公园……无比浪漫。此时,双方父母也默认了两人的恋爱关系。
1949年,蒋光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的铁路局工作。1950年,两人结束爱情长跑,在常州办了婚事。1954年,陈兰瑾夫唱妇随,来到兰州,此时,丈夫正在兰州地区负责铁路设计。从此以后,夫妻二人定居兰州,直到退休才回常。这是后话了。
在兰州漫长的岁月里,铁路造到哪,蒋光远的工作就跟到哪,一年到头只有三四个月在家,陈兰瑾负责起操持家庭的大部分责任。3个孩子需要抚养,她要上班,自己身体还不好。但蒋光远只要在家,总不会闲着。连着几年,陈兰瑾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动弹,蒋光远就推着自行车带她去按摩,一推就是好几年,邻居们即使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提到“那个用自行车推着爱人出门的两口子”没人不知道的。
上世纪80年代,夫妻二人退休后,重新回到常州。这几年,子女们在日照和三亚分别买了房,老两口夏天去日照,冬天去三亚,一待都是好几个月。去年他们结婚60周年纪念,蒋大爷总结了他们夫妇一路走来的“秘诀”:“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相识前7年,仅仅见过3面,书信是唯一的纽带
人物:储顺进 79岁 董腊凤 76岁
储顺进夫妇坐着公交车从孟河的万绥赶到市区拍他们的“金婚照”,两人戴着同样的格子遮阳帽,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这帽子是他们出门旅游时旅行团发的,说到这几年老两口走过的地方,储大爷来了劲:“去年去的台湾,前年去的香港,大前年去的大连,再往前推一年去的北京!我们年年都要出门的!”这对老夫妇相当地风趣,不时互开玩笑,采访时也是妙语连珠。
储大爷非常了不起,1952年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从部队回老家探亲,人家就给他介绍了在万绥当妇女主任的董腊凤。那次匆匆地会面,带来了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姻缘。同年,储顺进从部队复原,被分配到新疆建设兵团工作。两人开始相互通信,这一写就是3年,直到1958年储顺进回家探亲,他们才算把婚姻大事给办了。之后长达4年的时间,丈夫依旧回新疆工作,妻子依旧留在村里当她的妇女主任。“我在哈密工作,先坐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坐汽车到乌鲁木齐,再从那转车到哈密。要花上八九天的时间!”储大爷回忆,正是路途的遥远,他们这相识的头7年中就见过3面。两人之间唯一的纽带,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只能靠书信,一两个月写一封。“那些信有这么大一捆的!”董奶奶摊开双手比划着。
1962年,储顺进调回了老家,夫妻俩才算住到了同一个屋檐下。讲起这么多年的相处之道,储大爷也就一句话:“一个人喉咙高点嘛,一个人就低点。”董奶奶最得意的是他们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自的小家庭也很和睦,她开玩笑时会对老伴说:“进口货都好得很啊!”听懂了吗,她指的是两个儿媳和一个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