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农业生态三管齐下 三年太湖治水已初见效

来源:常州晚报 2011/6/8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4

在2007年以前,武进区雪堰镇太滆村村民王小根,是太湖中成千上万个渔民中的一个,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后,王小根和其他渔民一样,上岸定居,并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种植用于治理蓝藻的水葫芦。一起从事这个工作的,还有许多曾经的渔民。
  三年多来,通过对工业面源、农业面源的污水治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场太湖治水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列入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到2012年需完成的项目共119个,截至目前,已完成105个;列入2008至2010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共1887个,已完成1882个。
  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门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是治理太湖之本。我市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全市2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禁止新上项目,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定位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禁批的项目,引进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二级以上。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至今,全市共关闭化工企业949家,印染企业78家,电镀企业4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设备398台(套),推进160家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入园,并通过搬迁提升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以“一核八园”为依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逐年提高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
  根据监测数据,我市武进港、太滆运河、漕桥河等三条入湖河道主要水质指标持续改善,11个太湖流域考核断面2010年达标9个,竺山湖湖体水质有所好转,2010年总氮平均浓度比2008年同期下降14.9%,2008-2010年均未发生大面积“湖泛”。
  行业提标改造,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新北区常州市环境监察支队,这座不起眼的小楼里,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监控中心。通过这里的在线监控平台,可以清楚地知晓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分布、实时排污情况,如果有哪家企业的排污口偷排、超标排污,系统会自动报警,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关闭排污口的电动阀门。
  根据统计,全市135家(其中国控、省控60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已经实现联网,监控装置的联网率、运行率达100%,完好率达90%以上,下辖二市五区全部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
  2008年,我市首先完成了六大行业、90家企业“提标”改造,2009-2010年又完成了108家企业“提标”改造;2009年至今还完成了240家重点污染源雨污分流、排放口规范化整治;对电镀、印染、化工、污水厂等四大高污染行业,开展“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专项行动。目前,电镀行业已完成整治,全行业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装备水平大幅提高;250家印染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治;第二轮化工专项整治和污水厂专项行动也正在有序推进。
  做好生态修复,推进农业面源治理
  生态修复是改善太湖流域水质的重要手段。竺山湖生态清淤已全面完成,滆湖一期150万方清淤任务已完成,二期180万方清淤正在实施。两年来,完成了雅浦港、武进港、太滆运河等21条环太湖河道及全市286条河道和9565个河塘清淤。建设了入太河道以及滆湖、长荡湖周边8900亩生态湿地,在上游入太湖河口种植了8000亩水葫芦、芦苇等水生植物。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力度的同时,拆除滆湖网围3.84万亩,长荡湖网围面积已压缩至3.5万亩,湖区65条餐饮船统一归并到2个集中点,产生的污水通过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保障。2008年至今,共建成投运市江边污水处理厂二期等2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了22个老集镇和468个村庄的点源治理工程。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46座城市、乡镇及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能力达105.2万吨/日,污水管网累计达3531.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0%,全市需开展除磷脱氮提标改造的22家污水厂已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