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最大安置小区“业主自治”的探索和启示

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1/5/22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7

青龙苑,是我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18000多人,其中以外来人口居多。

长期以来,这个小区环境脏乱差,治安管理难到位,去年10月尝试推出“业主自治模式”,由小区居民自主参与管理。半年多过去了,青龙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原来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2005年,宋阿姨一家因为拆迁安置,住进了青龙苑小区,“那个时候,只要有太阳,小区里的树上和栏杆上就晒满了被子和衣服,我也晒过。”

宋阿姨说,公共设施坏了无人维护,小区垃圾乱扔无人管理,杂物堆满楼道无人过问。“最大的问  题是小区安全问题,我家也丢过自行车和电瓶车。”这使宋阿姨特别郁闷,“有物业,等于没物业。”

对居民的抱怨,当时的物业管理人员不是不清楚,但他们觉得自己也很委屈:“刚打扫干净,就有人把垃圾直接从楼上扔下来;刚种上绿化,就被人破坏掉,然后种菜种葱。”

青龙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沈健告诉记者,习惯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农民,不服物管的“管”,再加上没有缴物业费的习惯,物业公司的收入全靠街道补贴,没有多少利润空间,这多少影响了物业公司的积极性。

现在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物业管不好,我们能否自己来管?”居民朱建茂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2010年10月,青龙苑物业打破现有服务模式,在社区公共服务站下设物管科,专门负责社区物业管理,运作资金来源于街道的统一拨款。同时,公开聘用小区居民组建了保安、保洁、维修、后勤队伍,居民们非常踊跃。“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一份工作,增加了收入;二来,大家从前都是乡里乡亲的,无论谁破墙开店、绿地种菜、乱扔垃圾等,都影响了大家的利益,说不过去。此外,小区的事成为自己的事,工作人员更卖力,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朱明波说。

新的队伍职责分明:保安24小时不间断巡逻,维护小区秩序,引导车辆规范停放;保洁员不仅负责小区主要道路的清扫,还将保洁范围延伸至小区每个角落;维修和后勤保障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业主处理遇到的困难。社区为此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还发动志愿者队伍评分,将考核结果直接和工作人员工资挂钩。

自治模式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小区面貌有了极大改善,环境、治安等问题得到解决,小区管理初显成效。最近,物业从楼道、夹弄中清运出300多吨破旧家具;小区门口的不锈钢加工店、不卫生的小吃店也逐渐关闭,青龙苑的环境一天好过一天。

不仅如此,青龙派出所接到青龙苑小区的报案也降低了70%,小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总体品位提高

“业主自治,是青龙苑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青龙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姚国良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青龙苑社区将通过与城市社区的交流,慢慢完善自身的物业服务机制,最终实现青龙苑社区城市化管理。“而在当前,小区要文明,关键是居民意识要转变,要在精神上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融入。18000多人,每人少吐一口痰,少扔一块果皮,都是很大的进步。”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小区以文化为纽带,逐步改变他们多年来形成的各种陋习。正月十五龙灯节,小区请了遥观龙灯队做技术指导,组织舞龙表演;每天上午,小区组织的农民腰鼓队、书画社等都搞得有声有色……一来二去,搓麻将、打扑克的人少了,热心文娱活动的多了。小区还请了老师,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让文明之花在小小心灵扎根。而为困难户募集的7万元慈善基金,也正在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

今年4月,青龙苑首届社区邻里节开幕,吸引了不少新市民。自编自演的剧目《腊梅花开》、《武锡逛青竹》……都融入了文明居住的主题,居民看得入了迷。每周二,业主吴祥产组织的“戏曲大家唱”定时在活动中心热闹开场,除了常唱的《珍珠塔》等老曲目,文艺骨干还把社区文明小段子编入《济公新唱》,使文明居住的观念在居民脑海里渐渐扎根。   本报记者 凃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