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斌:让原创艺术进入1万个常州家庭

来源:常州日报 2011/5/23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3

一袭深色香云纱中式男装,一双轻便布鞋,已成为沈其斌的标志性着装。昨天上午,在常州证大艺术超超市的开业仪式上,记者见到了这位在国内美术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上海证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其斌。
  长期游走在艺术与商业交界地带的沈其斌,不仅执着地捍卫着中国当代本土艺术,更开创了“艺术超市”这一全新的艺术经营模式,让普通大众有了更多走近原创艺术的机会,同时解决成千上万年轻艺术家的生存问题。
  常州证大艺术超超市由上海证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常州华鹰集团联合打造,是上海证大发展的首家连锁门店。“在常州设立门店,是我们发展连锁经营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让我们的原创艺术作品,进入1万个常州家庭,进入100万个中国家庭。”沈其斌对于这种新型艺术经营模式充满信心。
  记者:证大艺术超超市坚持让“原创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与普通画廊相比,它的经营模式独特之处在哪里?
  沈其斌:简单地说,我们为艺术品市场的供需双方搭建了一座桥梁。过去,艺术总是高高在上,与百姓隔得很远。艺术品的投资,一级市场在画廊,二级市场是拍卖,但门槛都很高,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百姓艺术消费与投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艺术家眼界很高,但脚下没有平台,悬在空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形成一个非常尴尬的失重的现实生存语境。
  针对供需脱节的现状,我们定位低端市场打造了艺术超市。不仅让艺术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缩短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也让这些年轻艺术家实实在在地找到一方土地,脚踏实地进行艺术的生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再去实现艺术梦想。去年,我们艺术超市就以这种方式帮助了400多位艺术家。
  我相信这样一个模式,它对于中低端画廊或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记者:低价就能激活需求,百姓与艺术的距离真的这么容易被消除吗,毕竟大众在审美认知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沈其斌: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引导人们去消费当代艺术很难。原因是从你的父辈到我的孩子,整个三代人的跨度里,审美教育这块都是缺失的。要让现代的普通人,看懂当代艺术,是个漫长的教育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消费行为来改变这一现状。说教往往是空洞的,但通过消费可以引导大众培养审美习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很火爆,房子装修必然会带来艺术品需求。百姓通常会买一两件工艺品装饰一下居所。现在,你到艺术超市来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一石三鸟的意义。一是你喜欢这件作品,它可以满足你的实用目的,甚至会对家人产生好的影响;二是你无意中进行了一项投资;第三,你购买了一件作品,就是帮助了一个年轻艺术家。刘晓东、曾梵志当年也都很绝望,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原因之一也是当年有好心人资助。当然,在艺术普及这个层面上,我们会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学者举办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专题指导活动。
  记者:任何一个创新的过程,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全新经营模式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沈其斌:艺术超市是个全新概念。它既不同于家乐福、宜家这样的超市,又不同于画廊,所以没有一个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全新的东西它一定就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它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如何选择产品、如何定价、如何创造人性化服务,如何保证货源等等。
  最大的困难是整个操作、执行系统的构建。因为每件商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对几十万件独一无二的产品进行定价、销售、服务。
  记者:请为常州的艺术品投资者提一些建议。
  沈其斌:首先要认清艺术品投资与其他领域投资的区别。艺术品投资应立足于收藏投资,先要有“藏”的理念,再去考虑投资,从收藏爱好者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投资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投资。经验表明,没有专业指导,90%的艺术品投资都会失误。   
  人物背景
  沈其斌,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大型个展。个展开幕当天,他突然放弃艺术家身份,转而回家乡开办画廊从事艺术经营。4年后,击败刘传铭和陈逸飞等知名艺术家出任上海多伦美术馆馆长,两年后又出任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已更名为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经过数年的发展,该馆已经成为国内最优秀的民营美术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