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革开放 构筑发展新优势

来源:南通日报 2019/5/27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res01_attpic_brief.jpg

繁忙的南通港通海港区。

唯改革者进,唯开放者兴。蓬勃的经济活力,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一次次突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南通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开放开发平台建设等有力举措,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不断构筑新优势、新成果。

深化改革下好“一盘棋”

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好改革措施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才能把改革推向深入。近年来,南通改革蹄疾步稳,打出“组合拳”,下好“一盘棋”,探索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082项政务服务事项提供“不见面”审批途径;9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理”;3天完成企业开办,5天领到不动产权证,50天取得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一支队伍管执法”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确定为典型……一项项务实举措的顺利推进,擦亮了南通“放管服”改革品牌。去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国家、省“放管服”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打造“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南通“放管服”升级版,全力营造优质政务服务环境。

“一次办”“网上办”“马上办”“集中办”彰显新成效。我市创新“一张清单、两大支撑、三种途径、四项配套、5+N场景”的“不见面审批”南通模式,“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事项占依申请权力事项的95.6%;打造公安局交警“临时禁区通行证”和“三超证”、公安出入境二次签注、人社“极速办证”等20多个成熟应用场景;推动南通政务服务新版旗舰店上线,访问量超4700万,群众选择网办渠道超689万件,占总办件量的70%;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建成镇级站点93个、村级179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张网”向基层延伸全覆盖。同时,各县(市、区)将业务系统向镇、村延伸,实现民生热点、高频应用事项网上办理,加速打通基层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去年11月,市政务服务APP“南通百通”正式上线,推出10大板块500多项功能,可在线查询1400余项政务服务指南、在线办理295项审批服务事项,政务服务从“集中办、网上办”进入到“掌上办”的新阶段,目前全市“掌上办理”事项占全省可实现移动端办理总事项数的50%以上。

全省第二轮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中,南通再居首位,“3550”改革让企业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站式服务专区、“证照分离”“证照联办”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有效服务市级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公司制企业设立开办4177家,“3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覆盖率达95%以上;“多规合一”平台、建设项目分阶段并联审批“一窗办理”等模式,让工业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办结成为常态。

当下,我市正着力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工程、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工程等,多方位实现 “一站布局” “一窗受理” “一表填报” “一网办理”,进一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外开放融通全世界

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今年一季度,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19亿美元,新批项目68个,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巧可丽文化教育总部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胜丰科技项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项目相继落地。

以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通州区床上用品基地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和海门叠石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带动,全市还建有5家省级出口基地和4家市级特色产业出口基地,这些基地和市场的出口额已占全市出口六成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601.4亿元,增长6.8%。当前,南通贸易伙伴遍布206个国家和地区,对欧盟、日本、美国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保持稳定,船舶海工、服装、家纺、化工、集装箱、光伏等六大出口主导产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近60%,家纺产业自营出口约占全国家纺出口的九分之一,船舶海工出口近全国的十分之一。

今年以来,以重点制造业为主的境外投资依旧如火如荼,南通海外军团驰骋国际舞台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梦百合家居增资2000万美元,扩建恒康欧洲有限公司厂房和生产线;南通四建集团增资2000万美元,用于承揽马来西亚工程项目;中天科技分别增资2866万美元、1449万美元,加大印度、印尼市场光纤产能。一季度,我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3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63亿美元,同比增长60.24%,总量全省第三;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5163万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新增项目1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1.45%,占全市总量的40.33%;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3696万美元,同比增长57.62%。

初夏时节,位于海门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热闹不已:满载货物、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川流不息,不同肤色、各种口音的客商接踵而至。作为世界级家纺中心,这里的产品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月出口4.1亿元,比去年3月贡献增量2.8亿元。这,正是南通对外开放“一路高歌”的缩影。

作为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叠加战略机遇的战略性、先导性工程,对外开放在我市发展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面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集聚高端资源要素,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丰富开放内涵、放大开放优势。据统计,南通实际利用外资已连续12年保持20~30亿美元规模,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3500多家,吸引了来自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投资者,实际利用外资超350亿美元。将制造业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南通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布局,韩国SK、日本三菱、德国巴斯夫、美国邦吉等72家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在我市投资设立112个外商投资项目,在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海工、专业设备

优化载体打造强支撑

3月1日,南通开发区项目建设再次吹响集结号,总投资近200亿元的29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超10亿元重特大项目有7个。富士特航空装备项目、科德宝高端纺织项目等,展示了南通开发园区聚焦重大项目、特色产业的鲜明导向。

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规模培育、创新驱动等六大工程,明确了建设核心区、聚焦特色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等10条举措,按下开发园区创新转型“快进键”。

如皋开发区“如皋氢能小镇”获批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江苏清能等10余家氢能企业落户;海安开发区构建“一主一新”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7.4%;海门开发区重点打造“三园一中心”(豪华邮轮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謇公湖科创中心)四大平台,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洋口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新材料产业园,能源产业链集聚企业30家……园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一主一新”特色产业应税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额的35%以上。

创新驱动引领下,各平台在功能提升上交出满意答卷:南通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打造、金融支持,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被人社部认定为国家专家培训基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国家标准委发布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区域试点类),全省唯一;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吕四港开发区、如皋高新区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如皋高新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通州湾开发区集聚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近10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

去年,我市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皋高新区、海安高新区、市北高新区等5家开发区(高新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复为省级开发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数位居全省第二。目前,我市已拥有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5个一类开放口岸和一批跨国合作、南北挂钩、跨江合作的园区,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殊功能园区、跨国跨江合作园区、沿江沿海特色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多形态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功能提升、转型加快、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开发园区以全市5.6%的面积,实现了全市6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到账外资,有力支撑带动南通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当前,南通正积极抢抓一系列战略叠加机遇,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步伐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