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际行动回答发展“四问”

来源:南通日报 2020/1/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5

“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面对过万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面对大项目,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面对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在昨天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四个“准备好了没有”振聋发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站在“GDP万亿俱乐部”的门前,如何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之问”,成为与会人员讨论的热点。

“报告重点突出,内涵丰富,特别是‘四问’分析透彻、发人深省,为我们描绘了发展蓝图、指明奋斗方向、注入了前行动力。”大家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最新要求上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用实际行动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

跨过长江去 融入苏锡常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南通落地转化的关键之年。全会提出,要突出新出海口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

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批“高含金量”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接续的奋斗,需要我们跳出苏中找对手、对标苏南争先进。

“报告凝聚了舍我其谁、只争朝夕的意志力量,激励我们朝着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一往无前。”市委常委、崇川区委书记刘浩说,作为主城区,就是要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我们提出到2025年要把崇川建成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首位区”。

“跨过长江去,融入苏锡常。”在市发改委主任尹建勇看来,融入苏南,关键是要充分把握产业分工趋势,加强与苏锡常等苏南城市在产业链中的中高端合作,积极承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移、成果转化。他表示,除了产业对接,还需“大胆闯、大胆试”,创新跨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与苏南精准对接的跨江合作新机制,推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对接合作全覆盖。

“尽管在苏中板块领先,但和苏南板块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有能耐就要跨过长江去。”海门市委书记陈勇倍感压力,他认为海门总量要加快扩张,质量要同步提升。“产业对接苏南,交通接轨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海门的新定位。在产业对接苏南方面,海门已有较好基础,今年将继续坚持把招引大项目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打造,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新材料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报告鲜明提出,要把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以“大通州湾”思维谋划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今年,通州湾将牢牢把握强化重大项目招引和做实区域基础两个重点。”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顾淑英表示,通州湾将坚持产业立港思路不动摇,在大项目突破、强化招引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市里把吕四港作业区作为‘大通州湾’建设的起步港区,我们备受鼓舞。”启东市委书记王晓斌说,目前港区10万吨级主航道完成交工验收,10万吨级支航道工程完成前期报批及勘察。“我们将全力推进用海、环评等报批手续,确保吕四港铁路专用线、两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等早日开工建设。”

突破大项目 筑牢“压舱石”

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

全会指出,必须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把今年作为大项目突破年,一切盯着大项目干,一切围着大项目转,以更大格局、更优服务、更快节奏,系统破解资源供给、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难题,加快突破一批事关南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

去年,海安连续7个月在全市重点经济指标月度评估中位居第一,前3个季度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市项目考评流动红旗。“道路千万条,发展第一条。”“项目为零,一切为零。”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表示,他们将始终高扬发展大旗,持续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最牢固的发展根基,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加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力度。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大项目突破年”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没有大项目就没有未来”,力争全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

如东LNG能源岛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规划,以洋口港为代表的园区承载能级不断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布局中,如东发展前景广阔。“全会吹响了全市大项目突破年的冲锋号角,如东有责任、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全市大项目突破上多作贡献。”如东县委书记沈峻峰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此次市委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奋力赶超,以重大项目突破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制胜引擎,进一步把精力聚焦到重大项目招引上来,打好重大项目招引突击战,确保今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

大载体才能支撑大项目,高质量的开发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平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羌强说,他们将对照“四个发展之问”,紧紧围绕“争当经济工作主阵地和招商引资主力军”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不满足、不懈怠的姿态,跟好的比,向实处抓,力争做到“三领先一提升”:力争实际到账外资、进出口总额、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全市领先;力争在全市产业项目考核中保持县(市、区)和开发园区双领先;力争工业和服务业应税销售全市领先,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占比、税收总量全市领先;力争在全国、全省开发区排名中实现提升。

作为南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南通高新区是通州产业特色最明显、创新要素最集中、贡献程度最高的园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南通高新区发展好了,通州发展也就有了更多底气。”通州区委书记陈永红表示,他们将进一步突出高新区经济发展主阵地的作用,围绕“一区多园、区镇分离”导向,整合其他园区,优化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全力做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两篇文章,不断提升高新区在全省全国创新体系中的位次,努力建成全国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多措惠民生 提高获得感

回应群众关切,实打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全面小康更具质感、更有温度。报告提出,要聚焦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

市区幼儿入园问题是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对此,刘浩表示,今年崇川将着力探索国有企业举办非营利性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依托现有公办知名幼儿园输出品牌、管理和师资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开办新园,提升普惠托幼服务覆盖率,更好满足群众“幼有所育”的期盼。

做好民生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港闸区委书记黄卫锋表示,今年,区里将积极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主动引导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让百姓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同时,完善兜底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因病致贫家庭救助机制,实现“更可靠的保障”。宜居的城市环境是百姓的向往,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报告提出,要突出功能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黄卫锋说,当前港闸区宜居宜业宜购、共享和谐幸福的城市底色越来越亮,今后将继续坚持精致建城、精细管理,丰富运河绿廊生态圈“文化”内涵,依托百年工业遗存小镇唐闸古镇等资源,建设一批品牌餐饮、文旅特色商业街区。

如皋近年来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构建了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新格局。“我们将统筹中心城区产业、配套、文旅、创新、生态‘五大片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增强城市品位和吸引力。”如皋市委书记张建华表示,如皋将在持续做好古城保护、新城开发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城市和乡村都能既有“颜值”、也有“气质”、更有“品质”。与此同时,如皋不断扩大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今年将新建3所公立学校,进一步完善镇公立卫生院管理机制,补齐城乡供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突出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