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记者 何家玉)疫情期间,海安的返乡农民工王华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另一位返乡农民工马以飞则实现了创业梦;启东出台政策,返乡就业的农民工缴满3个月社保,给予1000元奖励;如皋则安排包车,为用工需求大的企业接送人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复产,员工短缺也成了一大难题,“我们优先挖掘本市、本省的劳动力,做好就业服务,确保本地劳动者不闲置、不流失。”市人社局局长凌建华说。
把返乡农民工留下来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企业有70%的人力资源来自本地,15%的人力资源来自省内,因此引导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缓解复产人力资源缺口的重要方式。
线下招聘活动因疫情全面取消,市人社局全面优化畅通网络招聘渠道,打造线上“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各地人社部门也行动起来,如东利用电话和企业交流群征集来岗位后,还会对信息严格审核、确保真实完整,优先发布本地岗位信息;海安在微信群里开了一场招聘会,提供85个工种、2200多个岗位,王华就是在这个群里找到的工作,“给我推荐了一家模具厂、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视频面试和实地去看,我选了机械加工厂,今年不用到外面去奔波了。”
海门人社部门经调查发现,海门全市有2.4万余名从事建筑、制造业的返乡人员仍在家观望,其中四分之一愿意留在本地就业,便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适合的企业;通州精准做好本地务工人员求职登记对接,有针对性地推送本地企业招聘信息,并通过各种线上平台开展农民工职业指导4793人次。
此外,各地人社部门积极推行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劳动者就业申报等业务的“不见面”服务,方便返乡农民工办理。
把高校毕业生吸引来
春天,本是高校毕业生满怀希望找工作的时节。在学校未能开学、没有校招、没有大型招聘会的当下,我市人社部门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起网络直通平台,积极宣传南通、宣传南通企业,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通就业、本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留通就业。
我市在全国120多所重点高校、7家省级招就中心网站,发布南通最新市情、人才新政和人才需求,并提前覆盖至所有年级;通过江苏省就业信息平台,将近期人才需求直接发给省内高校就读的4.1万名通籍毕业生。
为实现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市人才服务中心采集了近400家高校2020届毕业生生源信息,并紧急开发了查询系统,用人单位可通过搜索学校名称、专业名称等关键词,精准获取生源信息及高校就业部门的联系方式,“给高校毕业生查询企业信息的版本也正在开发中,希望我们细致的服务可以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南通就业。”市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把就业基础打牢固
25日上午,市人社局就管中心组织的首期“育婴员”线上培训班正式开班,68名学员顺利上线、成功签到,共同开启为期7天的网络学习。“学员可以和老师互动,可以回看课程,监管人员可以随时登录后台核实学员线上学习情况,总体来说能够满足我们发放培训补贴的一些考核要求。”市就管中心培训科副科长季秋君介绍说。
正式上班前,市就管中心就下发通知暂停了市区所有线下职业培训活动,同时积极动员各区就业机构对辖区内培训机构征集线上培训资源,最终决定依托“钉钉”开展线上职业培训教学,“第一天上课效果很好,我们也已经将操作指南发给了其他18家培训机构,有需求也可以开展线上培训。”季秋君说,线上培训以理论知识为主,疫情结束后再集中开展实践操作培训,接下来会结合劳动者需求,陆续开展其他工种的线上培训。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落地疫情期间稳岗返还政策,放宽裁员率标准,依托“大数据”筛查实现企业免申请服务,已直接为符合条件的5110家企业拨付稳岗资金7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