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远教+”拓宽乡村富民路

来源:南通日报 2020/8/1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4

日报讯(通讯员 郑州 记者 赵勇进)这两天,通州区西亭镇亭东村4组残疾村民李建,人躺在床上,心里惦记着一亩多地的葡萄,手不太灵活地点击电脑,他想通过网络销售葡萄。

多年前,李建因车祸导致高度瘫痪,终日卧床在家。镇村干部向他赠送了一台电脑并教会他运用远程教育平台。李建通过空中课堂学习葡萄种植技术,让不识字的父亲具体操作。起初,葡萄得了白腐病,落果比较多,李建在网上向专家咨询,解决了问题。李建说,种植葡萄加上在网上开的鞋服专卖店,日子好过多了。

2020年,通州开展“基层党建攻坚年”活动,将“推进远教站点标准化建设”列入12个攻坚项目之一,助力农民奔小康、打好脱贫攻坚战。通州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实施《远教站点“争星创优”工程实施方案》,优化远教管理员队伍,开展能力素质培训,确定“短板攻坚”远教站点32个,集中轮训242名站点管理员,选聘30余名农技专家、种养大户担任管理员,每个站点安排工作经费每年不少于2000元。

东社镇远程教育站点线上进行致富渠道引领和种植知识普及,线下由种植大户开展技术辅导和解决难题。芦笋种植已经成为该镇东平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40多户种植了300多亩,每亩年收入至少6000多元。季方萍家庭农场种植芦笋60多亩,是村里的领头种植户,在芦笋专家的指导下摸索出芦笋杂交一代育种技术,农场建有芦笋育种组织培养实验室。技术员姜朝晖说,周边种植户有困难都找我,我不懂就上网找专家。46组曹小华种植了20多亩芦笋,从引种到销售,姜朝晖全力支持,现在一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海门人贾锋流转土地30亩种植芦笋,但第一次种植失败了,找到姜朝晖后才明白,是种子品种及育苗种植方法出了问题。后在姜朝晖的指导下,更换了新品种并通过营养钵的育苗方式种植获得成功。

通州推动远程教育从“简单视频观摩”向“学研相长”提升,各镇(区、园、街道)依托专业合作社、工业园区、规上企业、职业学校等,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党员志愿服务等内容融合,形成远教站点“双带”学用基地。2015年,金沙街道金北村瞿炎、瞿国华等8个家庭农场主和106个农户顺应形势,成立田梦合作社,推行种粮“全托管”服务模式。

规模种粮需要机械化、智能化,原来的远程教育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实践操作需要,“远教+现场实践操作”弥补了不足。金北村党总支书记张慎建说:“2017年,村里推动田梦合作社创办田梦课堂,为种粮大户现场进行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操作培训,进行无人机喷洒农药示范。田梦课堂已经成为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目前,金北村拥有家庭农场10家,专业合作社5家,流转土地4000多亩,辐射村民2000多户,成为金沙街道规模化作业推广的排头兵。田梦合作社负责人瞿炎说,通过田梦课堂传播新技术,智能化装备得到运用,其中无人植保机效率是人工的40倍,还能达到10%的农药减量和农作物增产的效果。

近年来,通州创新“远教+多元化农业服务”新载体,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东社镇蟹农沈辉在横马村养殖了192亩扣蟹,今年2月,因为疫情防控,外地成蟹养殖户无法前来。如果蟹苗销不出去,池塘的养殖密度越来越高,会因缺氧造成死苗的现象。他在通州区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运用远程教育平台信息,积极开拓省内市场,很快一万多斤蟹苗销往常州、兴化等地。十总镇迎阳村6200亩土地就有4000多亩种植大棚蔬菜。村委会主任曹均说,疫情防控期间,蔬菜销售受到很大的影响,村里种的上海青、莴笋、芹菜等蔬菜存在销售难,求助信息上网后,客户很快就上门了。

该区还借助“远教+”,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初步形成了“以装备能力为支撑,以典型示范为引领”的全程机械化推进模式,一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方应运而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