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兴文化”提升供给质量

来源:南通日报 2018/9/1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7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立世之本。一直以来,通州以弘扬忠孝文化为切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兴文化”的供给质量。

昨天,我们来到通州区忠孝文化园。一群中小学生正在诵读经典,做最后的彩排,准备迎接今天的“忠孝文化园建设汇报会”和全省“弘扬忠孝文化、聚焦‘精忠报国’、培育时代新人” 主题座谈会的召开。

通州区委书记陈永红说:“忠孝文化园,从开园到不断丰富内容,已经走过十个春秋,成为通州,乃至南通的一张推进国防教育、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建设道德风尚高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亮丽名片。”

建忠孝园,兴文化有基地

穿过以“名家书忠孝”为内容的文化走廊,行走在24尊“忠”和24尊“孝”故事石刻之间……漫步忠孝文化园,每个景点,都打上了“忠孝”的烙印,形象地阐述了“忠孝文化”的魅力所在。

早在20年前,还在福建担任省军区政委的陆凤彬少将就萌生了为家乡办点实事的意向。作为从小经历忠孝文化教育与熏陶的一名军人,一直在寻求一种传承忠孝文化的新方式和新载体。

2005年4月,陆凤彬考虑在老家通州区东社镇香台村建设忠孝文化园,通过走访各地名胜古迹,确定了明末清初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做设计。为收集国内百名将军的墨宝,他和夫人一家一家登门拜访。曾思玉老将军90多岁了,听说来意后,用抖得厉害的手,写下了:“吃饭要知农民苦,穿丝应记养蚕人”的墨宝。就这样,陆凤彬共收集了247幅以忠孝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其中将军作品162幅。

2008年11月,历时三年建设,全国唯一一座忠孝主题公园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开园。陆凤彬捐献了珍藏的955枚毛泽东像、43方历代名砚,以及奇石、瓷像等珍品。

2010年2月,通州启动忠孝文化园扩建规划。目前,已在实施四期工程。二期以旅游、会务配套为主,创成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三期建孔子石雕像,高32米,创全国之最;四期总投资3.1亿元,其中项目建设投资1亿多元,各种藏品价值逾2亿元。

2013年,通州区忠孝文化园管理办公室成立。目前,已承办“中华文化(南通)论坛”、忠孝廉文化书画作品展等活动近百场。忠孝文化园被确定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吴卫军说,10年来,忠孝文化园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到访人次超过60万。

10年的发展,忠孝文化园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精髓、传承忠孝文化的平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蒙曼参观后说:“忠孝文化是支撑中国走向辉煌的源头,忠孝文化园以陆将军的优良家风为依托,以广大群众的参与为基础,弘扬忠孝文化理念,对整个华人世界具有辐射作用。”

树忠孝人,兴文化有标杆

忠孝人建忠孝园,忠孝园育忠孝人。陆凤彬将军的人生就是一部忠孝故事书。

当年,他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共产党干部。陆凤彬将军从小接受母亲忠孝文化的熏陶,19岁从军,从士兵至将军,一路走来,无不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将军的影响。他入伍后,勤学苦练,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部队发的津贴,舍不得花,寄给母亲贴补家用。陆凤彬奔向军营、忠于祖国的思想,影响了他整个家族。自他入伍之后,陆家子弟先后有30多人从军。

在离忠孝文化园不远的苴西村,有一位叫季雪兰的老人。当年,在地主民团武装“白龙党”的追缉下,她与父母巧妙地帮助中共南通县委委员刘瑞龙摆脱险境。事后,“白龙党”一把火烧掉了季雪兰家五间草房,刘瑞龙给了他家三块银元。这三块银元季雪兰一直舍不得用,直到去世前,交给刘瑞龙的大女儿刘延淮,其中一枚存放在新四军纪念馆。刘瑞龙,红十四军创始人之一,曾任农业部副部长。三块银元的故事,见证了忠孝文化在通州大地的发扬光大。

在东社镇香台村,一提起顾玉,都夸她是个孝顺的儿媳。10多年前,她公公因中风成了植物人,她向医生讨教功能训练技能,回家后天天帮公公翻身,用热毛巾擦背,按摩。半年过去了,公公终于醒来了,再后来半边身子能动了,嘴巴能简单发音了。

古往今来,带有通州地域元素的“忠孝”的故事源远流长。7月18日,坐落兴东街道土山村的文天祥纪念馆落成开放。相传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南通期间,来此地洗过马,得名洗马池,成为一处重要的忠孝文化传承地。兴东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晓亮说:“文天祥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此教化身边的百姓。通过办暑期国学班、评选兴东好人等形式,激励村民从身边的小事、好事、善事做起。”

2007年5月,通州高级中学学生徐艾明的妈妈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二那年,他先后两次为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落下的功课可以补,但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最终他还是考取南京大学,面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将努力给妈妈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回报社会上的好心人。2015年,他入选全国“最美中学生”。

多年来,通州播撒忠孝文化的种子,春风化雨般浸润人们的心田,在全区形成了“知感恩、懂忠孝”的文明新风。涌现了勇救急症司机的加油站站长唐树均;“救火英雄”二甲派出所民警朱达;跨越半个中国,抱着氧气瓶赶路,只为给藏族孩子送上衣物和文具的“鑫手相连”志愿者等一批文明新风个人和群体。通州每年都要举行”文明百家“评选,树立文明新风典型。

传忠孝道,兴文化有抓手

今年暑期,通州区4120名普通高中新生和1000多名中专新生在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分期进行军训。今年,通州还首次将军训对象扩展到初中,有800名初一新生加入军训大军。

将“忠”“孝”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2014年,通州部分中小学校组织有专长的教师编写有关忠孝文化和国防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东社学校校长季晓松说:“我们编有忠孝文化简明读本,每年新生人手一本,每周一课。”

去年6月至11月,通州举办全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与忠孝文化”系列活动,共有426篇征文、587幅书法绘画作品参加决赛。

去年,通州区大学生积极应征,比例达73.5%,被评为全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通州在文艺作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出品的电影《三袋米》,取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弘扬慈母恩德和崇学向善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被教育部等列为第33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通州观看的师生达9万多人。

通州区推出了小戏《审舅舅》、小品《又是一年七夕节》等一批弘扬忠孝文化的作品。《审舅舅》塑造了一个清廉公正、忠于人民的好知县形象,曾荣获“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金奖等多项大奖。

在通州,“忠孝”内涵不断得到提升。通过争当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美德少年”“通州好人”等评选,一股激发全民向上的力量越来越强劲。

通过“文化”熏陶,原本“忠孝之举”“凡人善举”的这种“个人行为”,正逐步发扬光大成一种具有民族气节的“群体行动”。传承“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人人向善”之道,已逐渐成为通州构筑道德风尚高地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