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愚昧
如今做保姆、钟点工都要家政训练,那么,做夫妻这种世界上最高级、最精细的职业,为什么不需要进行上岗前的训练呢?婚姻教育就是在每个将要结婚和已经结婚的人面前点亮一盏探照灯,让他们看清前行的路。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代替婚姻家庭的成功。事业的辉煌是一阵子,婚姻家庭的幸福是一辈子。事业像皮球,失手了还可以捡回来再拍,婚姻家庭、情感生活、子女教育像玻璃球,失手了就几乎拣不回来。事业最多伴你到60岁,而婚姻伴你终生。你会为你60岁就要退休的事业,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到岗前培训一直不断学习着,几乎倾尽了你所有的精力、时间,但你为你可能100岁都无法退休的婚姻家庭、对如何做夫妻做父母,投入了什么呢?
过去作为“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的传统婚姻,你跟着爷爷奶奶那样走就可以了,但作为新时代的婚姻家庭,有太多的学问、技巧、知识,再不学习就很难经营成功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在婚姻上却一筹莫展。我们前半辈子努力创造财富,不该是为了后半辈子由于婚姻家庭的失败而去咀嚼那风烛残年、孤家寡人的痛苦吧?恋爱、择偶、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我们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交了不及格的答卷?婚姻家庭的失败大多不能归咎于道德或法律成因,而应当是知识上的不足,是新时代的愚昧。在婚姻家庭这一个人生领域里的愚昧无知,导致了无数的人生悲剧。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关于爱情、婚姻、家庭以及性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至少应当从少男少女开始,因为青春期已是两性之间产生兴趣、渴望交往的时期,也是实施恋前教育、婚前准备训练的恰当时期。
传统婚姻为什么稳定?
我们的爷爷奶奶及至父母这一代,很少有人离婚。是那个时候人们婚姻生活特别幸福、觉悟特别高吗?不是。
在那个时代,婚姻服从传统模式,维持的纽带在外部。外在的纽带主要有四条,第一就是经济的纽带,那时的婚姻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合作社”。男女一旦结婚便要相依为命、同甘共苦,谁也离不开谁。我就是从传统婚姻走过来的。我和我丈夫大学毕业,每人工资54元,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弟弟妹妹在上学。我丈夫兜里能有多少闲钱?也就一两块钱。一个男人兜里只有一两块钱,他能干嘛去?他能搞什么花样?“有贼心也没有贼胆”吧?主要是没有“贼钱”。头天晚上我和他吵了架,第二天他回来晚了,我不必去找他。我知道他兜里就剩五毛钱了,能去哪儿?他饿着肚皮、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必须回家吃饭,就这么简单。所以当时经济成为捆绑夫妻的一条纽带,谁都没有自由。
第二条纽带:“生育共同体”。上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生育高峰期,不少夫妻生养五六个孩子,血缘纽带牢牢束缚着夫妻,就算别别扭扭一辈子,也没有那个勇气离婚。“吵吵闹闹几十年,到头还是好姻缘”。你去问问爷爷奶奶们为什么没有离婚?美满吗?幸福吗?他们很可能听了觉得可笑:你问这个干什么?谁不是为了孩子一辈子过来的?传统婚姻的确可称为“生育共同体”、“经济合作社”,维持一辈子是自然而必须的。
第三条纽带是传统观念。“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离婚没好人,好人不离婚”,这类观念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非常盛行,这条无形的纽带也在加固着婚姻,尽管1950年新中国的首部《婚姻法》就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多少男女有勇气去离婚呢?
第四条纽带便是政治的约束。上世纪50-70年代,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两人结婚就是阶级兄妹、同志加夫妻的政治关系,怎可能离婚?除非一方成了阶级敌人,才可以通过离婚去划清政治界线。其他问题则属“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政治思想工作去解决。如果夫妻中一方有“越轨”行为,可能被当作政治问题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总之,传统婚姻靠外在约束保持稳定。
社会在进步,经济肯定会发达,人们挣钱肯定会更多,妇女的觉悟肯定会提高,肯定不再生那么多孩子,现代化浪潮肯定会冲击传统观念,政治运动肯定会停下来。当婚姻摆脱了生育和经济的沉重负担后,才有可能满足夫妻之间感情的需要、心理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性的需要,婚姻的性质必然改变。于是,如今维系婚姻的不再是外在那些纽带,而要靠夫妻内在的凝聚力了,这就是夫妻之间的情感、心理、文化以及性生活等因素,决定着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美满。现在夫妻离婚的理由多半是称“感情不和”、“兴趣不投”、“性生活失谐”等等。我曾接待过一个男士,他说太太外貌出众,勤劳贤惠,人品也好,但是“版本不够,内存太低”,所以彼此难以沟通理解,“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夫妻文化上的差异。许多恋人和夫妻都没有意识到,现代婚姻中双方的志向、情趣、修养、教养等内在因素是多么重要。在夫妻之间“版本”不匹配的情况下,也就是文化上的深层次差异太大,也可称“文化鸿沟”,确实导致婚姻关系调适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