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钟楼区永红街道很“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淇,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等领导,先后来到这里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
永红街道1.2万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里,政务事务受理、医疗卫生服务、康复训练指导等功能齐全,上门的群众络绎不绝。这个全市首个社区服务中心,已累计接待居民办事12万人次,各地来参观学习的超过300批次。
率先确立公共服务理念,永红街道统筹资源、通力协作,有效解决了物管、建设等瓶颈问题。街道加强与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动,与开发商良好沟通,从源头上保证新建小区“有场所议事”,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逐个解决了老小区配套用房不达标的历史欠账问题。“去年街道投资上百万元,为社区建起了邻里服务中心,把公共服务触角伸到了居民门口。”清潭三社区居委会书记王瑛告诉记者。
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基层第一线。永红压缩其他经费,先后建起了全市第一个社区干部培训中心、第一个社区教育中心,投入近千万元提升改造13个社区的办公设施,实现了“社区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服务网络化”标准。在政策范围内,街道逐年提升社区干部待遇。同时加强大学生社区干部等培养,全面推行网格长、楼长制,有效地弥补了社区人手少、服务力量跟不上的缺憾。
“以前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街道主动为社区减负,管理服务工作变得得心应手。”锦阳花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晓婷体会颇深。“比如道德讲堂,社区开展起来就很顺利,群众的参与性很高。”
社区功能叠加,解决“最后一米”难题
街道、社区、网格、居民之间,信息5分钟互通,居民需求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社区和街道。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建文指着地图说,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的“经纬网”,分散的社会管理职能一一叠加,从而服务到每个老百姓。
社区是社会管理最末端,但在永红的各个社区,网格长正成为与社区居民交流的“终端”。广成路社区干部郑芳就是这样一位网格长。她告诉记者,街道将社区按户数分为98个网格,平均每个网格划分400-600户,每个社区干部分管一个网格,姓名、电话等信息统一制成公示牌,张贴在每个楼道门口,居民有事就打电话。“有的网格长这里住了几十年,居住人员的情况清清楚楚。”
网格长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本”。在郑芳的日记本上,记录着楼上楼下每户居民的随时信息。“这家丈夫换了工作;那户出租给三个小青年;这户婆婆一个人住,家里漏水……”由于信息准确及时,社区各项事务的处理,都轻松跨过“最后一米”,迅速找到相应居民的“坐标点”。
把分散的社会管理职能叠加到社区网格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潘雪艳介绍说,社区的各类信息都按“红、黄、蓝”三色关注度进行分级管理,孤老、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楼组长等是红色重点对象,每天走访一次;民政对象、大病住院、下岗失业、两劳释放、育龄妇女等划为黄色特殊对象,每月走访一次;其他人员划为蓝色一般对象,每季走访一次。记者在清五社区服务中心也看到,档案室内整齐摆放着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载着居民历次体检结果、既往病史等内容,重点人群被特别标注出来。
特色更“特”,各社区加快品牌打造
居民需求什么,社区就服务什么。针对372户空巢、独居老人的需要,提供以楼长、包片社工、志愿者为骨干的结对服务,每天见一面、每周服务一次、每月报一次平安;针对就业,扶持清园创业基地、孟鹤群工作室、巾帼家政等示范创业基地,已安置下岗职工1.8万人;针对群众活动,支持成立了腰鼓、剪纸、书画、拳剑操、戏剧、收藏等95个民间组织和68支文体团队,常年活跃在楼院广场。“努力做到急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杨建文说,社区工作就是要做实做细,让群众得实惠。
以品牌建设优服务、促和谐。近年来,永红以“一街多品,一居多特”为目标,深化已有的红枫林温馨导航、银发110、荆川文化等品牌,扩大影响力;加快培育“阳光服务”“康乐家园”“电光号幸福直通车”“五网牵百家”等新生品牌。记者采访中看到,清三社区由一群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老娘舅工作室”,受到居民们的欢迎和信服;“四点半课堂”帮助年轻家长和外来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每天收纳60多个孩子;清五社区的“相约七彩课堂”,为居民搭建一个学习和相互了解的平台;锦阳社区已形成每月11日助残、22日早教、26日助老等系列“阳光”品牌服务,志愿者队伍与日俱增……
扶上马、送一程。永红街道设立了社区品牌培育基金,专款专用,对评估通过的项目专人跟踪扶持,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近几年街道认可的创新项目达56个、优秀创新品牌12个,并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