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常州精神的再认识

来源:常州日报 2012/9/11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4

对提炼新时期常州精神的再认识
  沈建钢
  一、提炼新时期常州精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常州历史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常州历史文化中,始终保留着“开拓创新、争先率先”的精神传统。“当事事争第一流”,是阳湖文派领袖恽敬之语,它代表了阳湖宗旨阳湖精神,从广义上讲,它是贯穿着常州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人物而共同享有的精神和红线。从赵翼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清朝五大学派傲视全国;从盛宣怀搞实业办教育的11项“中国第一”到全国明星城市“中小城市学常州”,从“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处处体现了常州人的精神和风骨:敢为天下先,事事争一流。
  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常州人民也及时提炼出了常州精神:“团结实干,开拓争先,富民强市,再创辉煌”。既总结了常州昔日的辉煌,又指明了常州发展前进的新目标,成为凝聚常州人民团结奋战的一面旗帜,提升了常州人民的精气神。在这一时期,常州实现了两个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由单一到多种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苏南竞争的态势更为强烈。市委、市政府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劲可鼓不可息,于是在全市范围内讨论征集市民精神。2003年,常州“市民精神”闪亮登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在市民精神的激励下,常州摘获了可喜成果:学习型城市如火如荼,勇创全国新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当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常州干群有更振奋的精神、更高昂的激情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讨论和提炼新时期的常州精神,是传承和弘扬常州历史文化的需要,是常州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常州市民实现精神境界新跨越的需要,也是城市精神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二、提炼新时期常州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提升“两个率先”的实践成果
  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常州干部群众又创造出许多在全国领先的实践成果。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学习型城市”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三大模式之一,龙城讲坛、小巷论坛等深入人心,市委宣传部讲师团获得全国十佳宣讲先进之一。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社会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常州道德讲堂受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中央文明委的充分肯定。前不久,全国推进道德建设现场会在常州召开。三是社会管理勇于创新,110指挥中心、数字化城管、公交优先、平安社区等成绩斐然。事事以民为本,常州租赁房、解困房建设排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的充分肯定,并来常州开现场会。慈善常州创造出常州模式。四是文化惠民,成果卓著。常州科教城、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和天宁宝塔独具常州特色,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虚实结合、小题大作,凸显常州创意产业的魅力。常州大剧院使百姓能够享受世界顶尖的高雅艺术,奥体中心成为百姓向往的锻炼场所。五是常州在200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名列全省前列,城乡差距也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并在去年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常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于争先的精神品质。市委书记阎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常州人民“收获精神财富,始终奋发有为”,充分彰显了抢抓机遇、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充分彰显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充分彰显了精益求精、岗位争先的进取精神;充分彰显了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提炼新时期的常州精神,就要把这些当代的实践成果、精神成果融入进去,使之升华。
  三、新时期常州精神是机关党员干部提升自我的加速器
  第一、以常州精神提升精气神。机关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弘扬拼搏精神,省政协副主席、原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曾强调常州要积极实现四个脱胎换骨:“一是思想观念要脱胎换骨;二是工作作风要脱胎换骨;三是城市环境要脱胎换骨;四是产业结构要脱胎换骨”。常州干部群众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小富即安、小富即满,“醒得早、起得晚”,虎头蛇尾,“东张西望”等等,要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工作习性、生活习俗来一次反思、来一次革命,绝不丢弃奋发有为、孜孜追求的干劲。
  第二、以常州精神提升服务水平。机关党员干部要以民为本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权责常态化、制度化。重考评激活力,以考核考实干部德才为重点,以目标管理、项目推进、过程管控、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核心,加快构建职责到位、权责明晰、分工科学、衔接流畅的考评机制。按照督事察人并举的要求,在重点工作督查中着重考察干部的精神状态、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工作成效,推动静态考核向动态考核转变、平面化考核向立体化考核转变、重年度考核向重日常考核转变,进一步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注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第三、以常州精神提升工作效率。机关党员干部要改变作风,提升服务的效率。要积极投身“三解三促”活动之中,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和大接访活动,深入基层排查矛盾,贴近群众分忧解难。通过建立党员工作室等形式,推动服务群众的方式由常规化向专业、自发向规范、单一向多元转变。尽最大努力,尽最大可能,多半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强力推动党员干部办事提速、工作提效、服务提质,联系群众向下扎根,科学发展向上攀登。
  第四、以常州精神提升城市软环境。近年来,常州城市硬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大了,城市变靓了,城市变暖了,城市变美了,常州因变而兴。硬环境会对人们产生感官冲击,软环境会对人们产生心灵冲击。我们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文明素养怎样?我们的城市卫生、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如何?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秩序、幸福指数有何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城市的软环境。我们要以常州精神来推进城市软环境建设,提升精神面貌,提升文明素养,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管理能力,使城市软环境更优更好,使常州成为令人神往的苏南名城。
  常州市民群体追求的共同表达 
                                                     邵宝钢
  上世纪70年代,“农家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的常州曾是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样板。而今,以“道德讲堂”、文明城市、住房保障、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双桂坊美食一条街在全国名闻遐迩的常州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对常州市民而言,城市的外延在扩大,城市的内涵在加深,城市的品位也在提高,常州不仅正在形成更好的筋、骨、肉,同时也正在呼唤更好的精、气、神。提炼新时期的常州精神,不仅融合和凝结着常州人自己的城市价值、城市态度和城市理想,也必将成为常州市民群体追求的共同表达。
  常州精神是常州市民群体人格价值诉求的内在向度
  城市最根本的内涵是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与人文精神,城市也是凸现市民尊严、敬畏与荣耀的地方。城市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市民群体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市民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市民希望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才集聚、思想汇聚、文化交融、制度创新、形象再塑、民生希冀,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常州市民群体人格价值诉求的内在向度。那些最真实的声音,最真切的期待,既是市民对城市社会氛围和精神价值的高度概括,也是市民对城市文明和道德理想的集中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升华,更是全体市民认同的内生信仰。城市精神不仅是一句口号,几行文字,更应该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果,常州市民应该是常州精神成果的最大分享者和最终受益者。只有让常州精神成为与市民融合的精神共同体,才能激发市民自觉融入城市文明发展的行列,确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的多重价值。
  常州精神是对常州市民群体需求的深度尊重
  民间是管窥城市精神最好的窗口,它隐藏着城市精神中最质朴、最原始又最富生命力的细胞。对城市精神产生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广大市民,而常州市民对常州精神的渴望和关切在近来遍布全市的热烈讨论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种由市民自己选择、自己提炼的过程既包含了对普通市民和民间社会的尊重,也是对常州市民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对常州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未来常州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一种尊重,无论是民意升腾还是呼声铿锵,常州的决策者、管理者与建设者一起,市领导与市民一起共同发现城市的价值、城市的美好,沉淀几代常州人努力的精神财富,寻找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从民生需求到价值认同,市民有自己的期盼和诉求,任何脱离百姓、脱离生活的城市精神的表达终究是苍白而无生命力的。新时期常州精神的表述权最终在市民手中,只有被常州市民广泛认同并感到自豪的城市精神才能融入常州市民的血液,才能成为常州这座城市的座右铭,才能具有真正征服人心的力量。唯有这种正确的选择,才能从此支撑我们的信念,激荡我们的生活。
  常州精神是常州市民群体凝聚人心的有效途径
  城市精神既是一种软实力,又是一种凝聚力,更是一种推进器。新时期的常州精神通过大多数市民的积极参与,集中广大市民的智慧,创造出鲜明常州特色的城市语言,使之成为常州城市文化的核心、市民群体行动的指南。它必然会像磁铁一样对常州市民群体产生极强的凝聚、粘合和亲和作用,并具有团结、激励、鼓舞人的特殊功效。这种融合了市民群体的共同价值、优良传统和清晰目标的核心理念,将会指导城市的主体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更美好的常州市风、更清新的常州民风和更鲜活的常州民俗。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常州精神也需要所有市民的共同滋养,只有每个人都去践行,都将其融合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的常州精神才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全体市民焕发出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当前,常州正处在科学发展的关键期和重要机遇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特别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共谋发展。只有凝心聚力,全市上下才能勇立率先之志,争创产业之特,力求民生之优,大兴务实之风;只有凝心聚力,全市上下才能攻坚克难稳增长,抢抓机遇快转型,才能让常州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才能让每个常州市民在不断的追求中体会到更强的幸福感、更高的满意度。
  常州精神是市民群体提高公民意识的最好载体
  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形态功能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城市是否可爱,关键是人可不可爱。城市精神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的标尺,更是一个城市积极向上的力量,市民素质也是城市品牌的外在表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提炼新时期的常州精神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常州精神的塑造也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市民身上才有实际意义。这就必须同步提高市民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城市精神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更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公民意识体现着市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对公共规范的维护,市民的公民意识因此决定着城市的精神走向。培养具有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社会人文基础与精神基础匹配、现代素质与现代人格合一的常州市民,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锻造和重塑新时期的常州精神品质。一个城市由众多个体组成,每个人的精、气、神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的气质,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人们把多少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就有拥有多强的个性魅力,城市和市民休戚相关,市民与城市紧密相联。
  新时期的常州精神作为常州群体追求的共同表达,这种融合了常州市民群体淳朴、真实、细微的声音,这种凝聚着众多吸引、感动和激励的温暖,必将照亮常州的浩瀚星空,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又必将在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中注入常州音符,让常州的明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常州城市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李伟明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并因此而散发出特殊的气质。一座没有精神和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躯壳,犹如一个人来人往松散的驿站,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城市文明演变的必然趋势,城市精神在城市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打烙着清晰的地域特点。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即便是历史很短的城市也是如此。常州古往今来名人层出不穷,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季子故里,齐梁旧地,儒风蔚然,学派悠远,所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从泰伯奔吴、季札封邑起,绵延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常州成就了辉煌的历史,铸造了耀目的业绩。千年龙城更以谦和坚毅、诚信守仁、厚德兼容、创新求变的精神,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承载当代常州城市文化精神的市民群体应该具有终身学习、善于吸纳、自我超越的精神,这既是继承常州历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的传统,也是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的必然要求;应该具有以诚相待、恪守承诺、讲求信用的精神,言必信,行必果,效常州的历史文化鼻祖季札礼贤敬德,以诚信赢得口碑,以诚信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由常州民间发端的“道德讲堂”正以不懈的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用最朴实有效的形式,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在这座城市演绎了一场生动的道德“体用实践”。
  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有效反映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塑造与弘扬城市精神,培育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世纪80年代常州曾经有过“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而当代常州人的聪明智慧正体现在“善于借助各种资源发掘机会”,无中生有的“中华恐龙园”和“常州科教城”从侧面展现出常州人的特点——“有灵性、有干劲、有创新精神”。承载当代常州城市文化精神的市民群体应该具有敢于拼搏、自强不息、负重奋进、争先创优的精神,发挥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常州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他们应该具有想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精神,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想干事、干成事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激情,转化成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和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踏实苦干,创造新的业绩,成就大的事业。
  一座城市的精神能够真实地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而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演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某种牵引、推动作用。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城市与其所包含的大学的关系。一流大学是一座城市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技术的源泉,也是创新产业集聚的平台,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守望和传承者。常州大学承担起的是常州这所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去”的保护和“未来”产业和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引导,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常州这所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和传承,是责任,也是挑战;是常州市政府和多少代常州市民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更是以常州大学为排头兵的地方高校的光荣与责任。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曾经说过,将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在当今时代,精神不仅是一种理论向导,更是一种文化战略资源。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去把握城市精神的重要意义,促使城市先进文化的综合全面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的软实力,推进常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精神就是一种力量
   邵 玲 薛卫平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发展的城市聚集着蓬勃的精神力量。一个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形成,挖掘了城市发展的深度,拓展了城市生命的宽度,延续了城市亲和的强度,丈量了城市文明的高度。它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思想的相互碰撞,也是底蕴内涵与理想境界的高度浓缩,更是一座城市的传世碑文和永恒印记。
  新时期城市精神是引领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力。城市发展力是城市整体力量中的驱动要素。具有发展力的城市,一定是又快与又好发展并重的城市,也必然是发展动力与发展潜力并存的城市。城市精神是人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形象力证,也是人与城市精神状态和智慧素养的综合反映,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感召力和方向引领的强大动力。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培育和形成新时期的“城市精神”,是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树立城市形象、打响城市品牌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发展力、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精神对于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自觉将城市精神与城市的文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有机结合,不断放大城市精神的巨大动力效应,促进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新时期城市精神是彰显地域文化的持续活力,体现了城市的生命力。城市生命力是城市整体力量中的生存发展要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一定是生存理念与后发优势并重的城市,也是发展活力与发展前途并存的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命力的活力之源,它涵养着每一座城市,衍生出不同的城市特质,是城市文明进步、生命持续旺盛的见证者。城市精神正是对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的生动诠释和凝成写照,通常以重于认同、简于表达、易于传记的文字符号,抽象且具体地概括出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形象或生动地表达出一座城市的不懈追求,字里行间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和文化积淀,聚合为一座城市的向上个性和向好品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着城市的无穷活力和固有本色。城市精神指引着人们自觉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奉献者和推动者,也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是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新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新时期城市精神是融合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城市的亲和力。城市亲和力是城市整体力量中的和谐共生要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一定是人文哲学与精神理学并重的城市,亦是内重团结与外塑形象并存的城市。城市精神与人文精神既各有具体内涵,又相互渗透兼容,既是城市亲和力的最好实践载体,又是和谐共生要素的核心价值内容。新的历史阶段,把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新的奋斗目标,这也意味着对城市人文色彩、市民素质和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注解了对城市亲和力的特别重视和特别需要。为此,城市精神要特别注重以人为本,既要有对“人”的“存在”的理性思考和对“人”的“价值”的高度关注,又要有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哲学思索。所以,城市精神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同时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城市精神才不会因时代变迁而缺失流失,也不会因时世更迭而淡化弱化,始终如一地绽放出亲和的独特魅力。
  城市精神虽是一种无声语言,却胜过嘶声烈吼。它不仅是城市品格的一种理性表达,更是顺应时代的一种诉求呐喊。随时代而起的城市精神,凝积了大家智慧、群众心声、百姓向往,必将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无形力量,促进并推动着城市未来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精神保证。
  常州的千年文脉与城市文化精神
   吕 杨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在城市建设中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灵魂和内涵,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历史载体,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和根本保证。文化可以塑造城市,能够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特别是像常州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底蕴的江南城市,通过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鲜活城市形象,既能够扩大城市无形资产,又可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位,还能够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从城市文化定位中去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形成城市凝聚力。
  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是城市灵魂、城市品格和城市风气的综合体现。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区域文化底蕴中。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认同感和趋同意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路径。缺乏文化的城市,更缺乏底气和活力。只有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才能拥有自己城市的品位与风格。
  城市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城市文化遗产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越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厚;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表现形式。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该城市不同时代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该城市的生活、人情、风貌,体现该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质。
  常州文化全面继承了江南文化传统,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传承和表现。常州南濒太湖、北邻长江、东望淞沪、西眺金陵,京杭运河穿城北上,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在农耕时代一直是粮食重要产区,明清时的民谚已从唐宋时的“湖广熟、天下足”转变为“苏常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常州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常州自春秋时季札创城,历经孙吴、东晋、六朝、隋唐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至南宋开始经济发展已在全国位居前列。明清时期,常州与毗邻的苏、松已成为全国经济之翘楚,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区域。
  2500余年的历史传承,特别是自明清时期所创造的辉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春秋时期季札的诚信明礼精神到明清时期的人文鼎盛,历代常州人继承并发扬了诚信、奋进、善良、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明清时期常州地区不仅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而且城镇商品经济也高度发达;同时,常州地区慈善事业也为天下先,清代中期,中国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即在常州地区诞生,扶贫济困的普世之心,使这片土地愈发充满人文关怀。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交相辉映,相互促进。经济的领先带来了文化教育业高度发达,府学、县学、义学等教育机构遍布都市乡村,“科第蝉联、数代不绝”,“文风甲于天下”,这里走出了11位状元、1281位进士。仅武进一县,进士数高达517人。顺治四年,清军入关后第二次科考,武进一县中试27人,占同年全国进士的十分之一!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等名满天下、人才辈出,故清人龚自珍赞誉“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的区域史光荣而辉煌。但毋庸讳言,近世常州在发展中也曾出现过由于忽视历史、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等问题,导致出现割裂常州文化和灵魂的行为。在明确重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后,当今常州城市建设,从根本上说,应通过大力弘扬常州悠久的历史、发扬常州优秀的人文精神等手段,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培育,促进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因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其内在精神上是多元、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的内在精神需要通过文化来体现。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考察,当今的城市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经济竞争,而是包括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精神等在内的多方面综合竞争;人们认识城市已从过去的高楼大厦印象,更多地转向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去认识城市、评判城市。没有区域文化、区域精神的积淀,没有城市精神文化的引导、没有民众内心的价值判断、认知标准,没有文化支持的行为多数是偶发、被迫、昙花一现的,城市也相应地缺乏竞争力,只有文化支持的行为才能是长久有效的。
  常州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的推动和指导,依赖于常州优秀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构筑城市和谐健康的人文空间、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