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保护修缮项目启动 力争在2015年开街 采用四种方式:修缮、小修、大修、拆除

来源:中国常州网 2012/9/1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7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已于9月7日拉开帷幕,力争2015年建成开街。建成后的青果巷,将成为形态、文态、业态、生态高度融合的常州文化名片。
  本次纳入保护修缮的街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起正素巷、南至南市河、西至晋陵中路、北临古村巷,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00米,用地面积约8.7公顷;二是青果巷东侧历史风貌区,东至和平中路、南至青果巷、西至正素巷、北临古村巷,用地面积约1.2公顷。
  三个原则
  据悉,该项目的功能定位,是以古运河风光和深宅名园为特色,以常州传统的人居文化和古运河文明为内涵,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等功能于一体,集中体现常州古城文化、展示古城风貌,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运河之魂、名城之窗”,本着三大规划原则:
  一是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街巷格局和传统风貌进行保护、维修和修缮;整理、挖掘和保护本地区非物质性遗产;保护和延续街区传统的功能。
  二是统筹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各种历史要素研究鉴别予以保护;对街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历史遗存和景观,根据其历史价值大小予以重视和保护;在对本土建筑文化进行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改)建建筑进行规划控制。
  三是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不大拆大建,对传统功能进行合理置换,使传统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发展相协同,实现街区的功能提升。
  四种方式
  基于此,对青果巷建筑的保护,采取四种方式:
  一是修缮。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单位,根据价值评估结论,制订修缮设计方案,经法定程序批准后,遵循内外均保的原则,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及日常维护。
  二是维修改善(小修)。针对建筑质量一般的历史风貌建筑,参考周围传统建筑形式,按照风貌协调要求,对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元素进行改建,对建筑进行全面的维修,建筑外观尺寸保持不变,内部的生活设施允许适当改造。
  三是整修改造(大修)。针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按原形式进行加固维修,允许采用混合结构及内部生活设施的适当改造,对部分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修复,允许建筑尺寸及内部设施适当变化。
  四是拆除。对建筑质量极差和严重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拆除后按照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翻建、恢复重要的古迹,或者开辟为绿地及开阔空间。
  为保护青果巷传统风貌及景观特色,对空间格局进行如下定位:规划保留街区的主要现存街巷和备弄,以青果巷、天井巷为骨干,疏通街巷、保护古迹、织补建筑肌理,再现“南北多进院落并置”的肌理,古街、古巷、古桥、古河、古树、古井的历史风貌,实现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三大意义
  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常州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项目中古运河历史文化及旅游风光带的核心内容,该项目意义重大。
  一、传承常州历史文脉的需要。青果巷是常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所在,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众多的名人故居、鲜明的古运河特色,是我市宝贵的历史财富。特别是街区内有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唐荆川贞和堂、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等名人故居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出生地“礼和堂”,再加上史良故居、汤贻汾故居、李伯元故居,这在全国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也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实施该项目,挖掘和放大常州特色的文化底蕴,恢复和展现常州的个性和特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提升常州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青果巷作为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必备指标,也是古运河申遗的必需内容。通过青果巷的保护修缮,将进一步丰富我市的文化内涵,打造常州的城市名片,提升常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如今的青果巷,人口密度过大、使用强度过高,交通拥堵、人车混杂,生活设施严重缺乏、墙体屋面破旧漏雨,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日渐朽蚀。保护修缮青果巷,一方面通过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原来不良的交通、卫生状况,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恢复江南历史街区的本来风貌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房屋置换,使一大批需要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居民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这是《常州赋》中对青果巷的描写。从明朝至今,与护城河相依相抱、孕育无数名人名家的青果巷已经走过430多个年头。记者昨天获悉,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备受关注的青果巷保护修缮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征收令也已于9月7日颁布。2015年,一个形态、文态、业态、生态高度融合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有望呈现在我们面前。
  项目背景
  传承常州历史文化脉络的青果巷,如今居民生活不便,历史建筑日渐朽蚀
  作为常州现今唯一能展示“河抱古城、城河相依”古城特色和传统民居风貌的地方,长不过数百米的青果巷,在常州人心目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
  这里蕴藏着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常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所在。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唐荆川贞和堂、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出生地“礼和堂”,再加上史良故居、汤贻汾故居、李伯元故居,如此密集的名人故居,在全国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也不多见。
  早在1987年,青果巷就被常州市政府公布为常州历史文化保护区,但由于历史原因,青果巷并没有得到整体保护修缮。如今的青果巷,人口密度过大、使用强度过高,交通拥堵、人车混杂,生活设施严重缺乏、墙体屋面破旧漏雨,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日渐朽蚀。对已有2507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常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多年来,常州社会各界对保护修缮青果巷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常州的人均GDP今年已超过1万美元,却是苏南地区唯一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级市。根据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标准,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是必要条件。保护修缮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更是传承常州历史文脉、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去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等12个街区被列入《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成为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同时,市委、市政府将青果巷项目列为常州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项目中“古运河历史文化及旅游风光带”的核心内容,作为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区的重要举措。
  规划定位
  不大拆大建,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本次纳入保护修缮的街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起正素巷、南至南市河、西至晋陵中路、北临古村巷,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00米,用地面积约8.7公顷;二是青果巷东侧历史风貌区,东至和平中路、南至青果巷、西至正素巷、北临古村巷,用地面积约1.2公顷。规划目标确定为“运河之魂、名城之窗”。
  根据功能定位,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东侧历史风貌区将以古运河风光和深宅名园为特色,以常州传统的人居文化和古运河文明为内涵,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等功能于一体,集中体现常州古城文化、展示古城风貌,成为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此次规划将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统筹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三项原则。对文物古迹、街巷格局和传统风貌进行保护、维修和修缮;整理、挖掘和保护本地区非物质性遗产;保护和延续街区传统的功能。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各种历史要素,研究鉴别予以保护;对街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历史遗存和景观,根据其历史价值大小予以重视和保护;在对本土建筑文化进行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改)建建筑进行规划控制。不大拆大建,对传统功能进行合理置换,使传统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发展相协同,实现街区的功能提升。
  保护方式
  保留主要现存街巷和备弄,对建筑分类进行修缮、维修、改造或拆除
  按照规划,对青果巷建筑的保护,将采取四种方式:
  修缮。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单位,根据价值评估结论,制定修缮设计方案,经法定程序批准后,遵循内外均保的原则,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及日常维护;
  维修改善。针对建筑质量一般的历史风貌建筑,参考周围传统建筑形式,按照风貌协调要求,对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元素进行改建,对建筑进行全面的维修,建筑外观尺寸保持不变,内部的生活设施允许适当改造;
  整修改造。针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按原形式进行加固维修,允许采用混合结构及内部生活设施的适当改造,对部分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修复,允许建筑尺寸及内部设施适当变化;
  拆除。对建筑质量极差和严重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拆除后按照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翻建、恢复重要的古迹,或者开辟为绿地及开阔空间。
  为保护青果巷传统风貌及景观特色,规划保留街区的主要现存街巷和备弄。以青果巷、天井巷为骨干,疏通街巷、保护古迹、织补建筑肌理,再现“南北多进院落并置”的肌理,古街、古巷、古桥、古河、古树、古井的历史风貌,实现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