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帮服,架起党群连心桥

来源:南通日报 2018/12/31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6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目前搜集问题900多个,已经解决近700个。”12月25日,港闸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级机关工委书记、区走帮服活动办副主任梁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以来,港闸区全区党员干部沉入基层,每月集中开展“周五会客厅,与民面对面”等活动,通过走帮服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了解民情,打造排忧解难“推进器”

通过面对面会客,倒逼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港闸区建立起长期跟踪、精准帮服的“攀亲结对”制度,全区累计结成5415个“对子”、2366个“亲戚户”,对象涵盖困难群体、信访户、先进典型、优秀企业家等,对困难“亲戚户”切实做到“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看、忧时有人解”。

秦灶街道八里庙村社区的刘琴(化名)是外来务工人员,丈夫意外去世后,她独自带着未成年的女儿在通打工。秦灶街道走帮服小组把她列入结对“亲戚户”名单,时常走访联系,关心她和女儿的生活,逢年过节还会送去慰问金。今年夏天,八里庙村社区年仅2岁8个月大的阳阳在家中意外被开水烫伤,每天数千元的医疗费,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困境。街道走帮服小组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确定救助方案,由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再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发动募捐。仅仅3天,便收到单位和个人爱心捐款65笔共计17180元,捐款明细在村社区公示。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细化问题解决流程,港闸区党员干部在每月固定日集中,走村访企,摸清情况,搜集问题。组织364名社区民情速递员、网格长、楼道长,常态化收集各类问题;运用“12345政府热线”“1890民生服务专线”“数字城管”等平台,拓宽问题搜集渠道。对于搜集上来的问题,该区进行精准分类,按难易程度建立ABCD四类问题清单,交区、部门、街、村协调会商,分类逐条化解。

针对涉及拆迁政策变化的补偿、因病致贫等A类问题,区委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集中攻坚,出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方案》《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等文件,为解决问题提供政策依据。

港闸区委组织部门将活动情况以图文方式,在线实时晒单,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及时公布已解决的问题、处理结果,实时通报未解决的问题处理进度,明确解决时限,由区活动办全程督办,建立问题跟踪问效闭环机制。

深化内涵,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

“每个月,我们都会到挂钩的社区参加‘周五会客厅’,每次主题都不一样。这让我们能了解一线情况、听到基层声音。”港闸区文体新局副局长杜晓春到通燧社区已经去了很多次。

通燧社区的居民楼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各项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社区现有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占61.28%,老龄化程度严重。为丰富辖区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过上安心舒适的晚年生活,在港闸区文体新局的帮助与支持下,通燧社区倾力打造“微孝i家”孝文化服务品牌,微孝课堂、微孝发屋、微孝广播站、微孝餐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服务活动,将实实在在的“帮、伴、助、乐、服”送到老年人身边。

港闸区各机关走帮服工作组积极探索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工作组联合区人社、妇联等部门和对口企业,为社区“惠民工作坊”“富民合作社”开设就业培训,拓宽订单渠道;创建“金色”安防巡逻志愿者队伍、红娘服务站“红浪驿家”、孝文化服务品牌“微孝i家”,引领各种基层治理力量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

改善民生,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

全面动态掌握各类污染问题,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点上,走帮服活动具有单一部门所不具备的优势。

“周五会客厅”成了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港闸区1800多名党员干部和挂钩的市级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在各走帮服小组的协调下,很多社区成立社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合支部”,解决小区烧烤油烟、噪音污染、环境卫生等问题,铲除了堆积20余年的“垃圾山”,衔接“263”专项行动,实施全水域“清网行动”,提升城市形象,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开展“啄木鸟环保志愿行动”“惠企政策千企行”等活动。

港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利用并放大这个优势,继续服务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把党员干部纳入村(社区)网格化工作体系,形成盖边沉底、责任清晰的工作网络,做到党员干部全参与、基层网格全覆盖。党员干部在排查整治中,要努力做到城镇和农村区域全覆盖,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等领域全覆盖,水、气、土等环境要素全覆盖。除了完善巡查机制,还要用好“周五会客厅”平台,邀请各方代表,主动听取居民群众对于身边污染问题的意见,收集梳理各方面建议。在走访排查中,要将环保知识宣传与污染问题排查相结合,把面向企业、群众宣传环保政策法规,作为每一次走访接访的“必答题”,有效发动社会各界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