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我眼中的常州精神

来源:常州日报 2012/7/2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3

“常州精神”内在价值的三个问题 寇 军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即回答究竟“我是谁”的问题;城市每一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又都应该落实到城市建设主体的切实利益上,为此要清晰地知道发展“为了谁”;进而还需要非常坚定地树立城市发展到底要动员哪些社会力量来参与,也就是“依靠谁”的问题。“我是谁”、“为了谁”和“依靠谁”构成了常州城市精神必须包含的三个基本方面,也综合体现了“常州精神”的内在价值。
  作为观念现象,“常州精神”是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现实成就和未来期许经过再抽象之后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其中,不仅包含着作为发展主体的常州人对于常州这个城市的价值态度,而且更多地体现着常州人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弘扬的意识、观念。简言之,“常州精神”是经过反思而形成的一个复合多重又具有标识性特征的社会意识系统,是每一个对于常州发展做出了贡献的社会公众的精神集合和认识提炼。
  首先,“常州精神”要回答“我是谁”的价值判断。
  一方面,“常州精神”要反映常州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那些优良传统的典型元素,比如“诚信”的社会风尚从季札的时代一直延续至今,通过“道德讲堂”的现代形式得到非常全面、有效的延续,为城市的发展营造了浓郁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常州精神”要非常精要地概括出常州现实发展的基本状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常州不仅在“苏南模式”缔造的过程中展现了很强的社会创新能力,目前又确立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创新”是“常州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常州的未来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社会物质资本的投入,也需要注入新的社会精神动力,这个动力来自常州对于城市发展“智慧”方面的进一步重视。
  其次,“常州精神”要实现“为了谁”的价值目标。
  “常州精神”的提炼和生成不是仅仅为了让城市具有别具一格的符号特征,而是要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把社会进步的更多利益给全体市民共同分享。因此,“常州精神”需要成为常州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每一个社会大众都能够坚持的精神原则。在政府主导发展方向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常州精神”应该更多促进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各项职能的发挥,满足社会成员对于公共利益的诉求;“常州精神”还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有所推动,让企业在财富创造与社会贡献之间能够有所平衡,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市民福祉增加的重要社会力量;每一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需要在“常州精神”的影响下,自觉做好城市形象塑造、社会环境治理和精神文化提升的事务,把“常州精神”的“消费者”和“主人翁”角色有机统一起来,最终使得“常州精神”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再次,“常州精神”要激发“依靠谁”的价值认同。
  应该清楚,常州发展的一切成就来自所有生活、工作在常州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常州精神”一定要激发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才能达到“常州精神”的基本目标。当前,常州社会各界正在热烈开展“常州精神”的大讨论,之所以备受关注,本身已经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价值态度。因此,“常州精神”不论是提炼生成,还是进一步宣传推广,都需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常州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常州精神”与常州建设实践一样,需要汲取群众智慧营养,要避免“闭门造车”、“唱独角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常州精神”成为激励常州人民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不断前进的号角。
  常州精神的时代光谱 苏破蛮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常州精神不仅要根植历史文化的沃土,挖掘文化底蕴,还要切中社会发展的脉搏,彰显时代价值,以鲜明的形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回应时代、反哺时代、引领时代,成为常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标杆。
  常州精神的实践光谱。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成为响应社会实践的风向标。当前,常州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处于“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历史新时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更全面、内涵更丰富,常州争当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名片和文化符号,原有常州精神需要丰富新的内涵、提升新的理念、扩展新的元素,从而真正契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需要。
  常州精神的创新光谱。作为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常州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城市,从“实业之父”盛宣怀、工商业巨子刘国钧到数学家华罗庚、画坛泰斗刘海粟,总在不断地创造 “中国第一”;上世纪5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常州从发展灯芯绒“一条龙”生产协作线入手,形成灯芯绒、卡其布、手扶拖拉机等群“龙”崛起的地方工业发展亮点,也为后来赢得工业明星城市奠定了基础;从社队工厂到乡镇企业,铸就了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常州科教城创造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从“工业明星城市”到“创新城市十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领风气之先的“创新品格”已经让“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城市名片实至名归。秉承“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实现从“常州制造”向“常州创造”跨越的核心引擎。
  常州精神的民生光谱。现代化视角下的民生内涵意味着让老百姓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在群众“最盼”上动脑筋,在群众“最需”上做文章,在群众“最急”上下工夫,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民生幸福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常州精神必须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反映公共政策的人文情怀,成为“幸福常州”、“民生常州”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掘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是一个砥砺城市灵魂、定位精神标杆的过程,它需要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与黄金发展期的步伐契合,与民众的需求合拍。
  用行动铸就新时期常州精神 王萍霞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展示城市素质和魅力的世纪。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城市的现实风貌、昭示着城市的未来走向。常州俗称龙城,自然拥有龙的精气神。多年来,“团结实干,开拓争先,富民强市,再创辉煌”作为“常州精神”已经家喻户晓。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新时期新阶段,常州精神的内涵随着实践不断丰富与发展。有人说:“我们常州人具有白手起家,苦干实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小桌子上唱大戏’的敢闯敢干精神、‘蚂蚁啃骨头’的协作攻关精神、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不断进取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积极奉献精神。”也有人说:“新时期常州的城市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好学善思、谦和人本、明德尚义、弘毅进取等方面。”今天,我们必须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凝心聚力,用行动共同铸就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新时期常州精神。
  首先,尊重群众实践,夯实常州精神之基础。
  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精神就是城市的精神。每一个城市人的形象、城市居民的素质和行为都是城市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是培育、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城市精神集中体现了城市人在城市这个独特的空间范围内共同的理想、信仰与追求。城市精神是城市居民广泛认同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正确认识常州精神的广泛性、群众性和地域性,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社会成员的利益与需求,尊重群众的社会实践,增强常州发展的“内动力”、“软实力”。“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是常州市民精神的真实写照。要大力宣传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焕发全体市民同心协力、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市委、市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把城市精神付诸行动,在各项工作中培育与践行新时期常州精神。
  其次,培育和谐文化,塑造常州精神之灵魂。
  城市自产生以来,无论其怎样变化、更新,都离不开自己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一座没有精神和文化的城市,是没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精神的高扬,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今,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阶段。培育和谐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之灵魂,要体现在一个城市的民众性格、道德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上,要从城市文化底蕴中探求文化气质,提炼文化特质,汇聚文化力量。培育城市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指向、以市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活动。近年来,常州市开展的颇具特色且极具影响力、辐射力的“道德讲堂”、“龙城讲坛”、“幸福广场周周演”等活动,使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雅致生活方式和文明社会风尚成为主流,常州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实现“人化”和“文化”的自然融合,这是常州精神之灵魂所在。
  再次,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常州精神之底蕴。
  人文精神是城市精神的底蕴,是城市性格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现代化大都市的不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动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加强城市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自2001年始,常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改善市民心智模式、凝聚城市共同愿景、提高城市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目前,常州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迫切需要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实的人才支撑。围绕常州市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精心打造“学习节”,努力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城市环境,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培育孕育新时期常州精神的丰润土壤。
  谈谈常州精神 司马周
  城市精神的提炼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相结合”。城市精神是在城市的发展历史演变中凝练和形成的,不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截然割裂,而是一脉相承,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二是注意“外部形象与内在要求相结合”。城市精神的提炼要鲜明而准确,必须与城市的客观环境相符合、与城市的外部形象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城市精神与城市本身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同时城市精神犹如城市的一面旗帜,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对外可以树立形象。三是注意“共同属性与独特个性相结合”。城市精神有其共同属性,在提炼城市精神过程中,不能因为其他城市已具有某种精神就否定其作为常州精神的可能性。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共性,因此作为城市精神我们不排除共同属性。但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每一种城市精神又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独特个性。在提炼城市精神时,我们要注重挖掘并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应具有不可替代性、非复制性。
  我以为,常州精神可以总结为四个词八个字:诚信、博爱、务实、创新。
  诚信:常州守信自古有之。追根溯源,有文字记录者,季子也。作为常州人文始祖,季子让国、季札挂剑,其故事与谦让、诚信的精神深入常州市民心中,常州精神应该继续秉承和发扬这种诚信精神。
  博爱:常州作为爱心之都、慈善之城,道德讲堂的设立及影响,各种慈善事业的聚积,各类慈善人物的出现,将常州的博爱精神弘扬光大。这一精神是常州难能可贵的城市精神,也是常州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务实:作为苏南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无论是往届还是现任政府,都把经济的发展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常州经济的发展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到实惠,公园的全面免费,公交的价廉质优,公厕的干净整洁等,这种务实的精神作为常州精神之一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创新:常州城市的发展,对苏州、无锡的赶超,经济结构的转型,现代化的提前实现,创新是动力,是活力,是源泉,创新精神作为常州城市精神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作为城市发展的前进动力。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胡学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好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和政治资源这三大资源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在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应该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来自国外的评论这样评价十七届六中全会: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化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国家。
  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城市之魂。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魂不附体”;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不鲜明,就“貌合神离”。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精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才能打造出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的居民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感到骄傲并努力提升其特定的认同感时,城市精神才真正融入他们的血液中。
  常州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程中,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融入全过程,而常州精神的讨论、确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举措。“十一五”期间,常州在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中,打造了以“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市民精神,是激励全市人民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坚实精神基础。闭幕不久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把打造文化名城作为今后五年常州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新一轮常州精神大讨论的序幕也将拉开。
  打造常州精神应遵循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彰显个性、紧跟时代、引领未来、领导提倡、市民认可、易记易诵等原则。从以上原则出发,常州精神可包括如下要素:讲诚信、好学习、重慈爱、敢为先、善包容。
  崇文·尚礼·创新 李秋新
  精神反映着个体、团体、阶层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风貌和文化修养,是其性格、灵魂。同时,它又对社会及其成员的德行修养与行为规范具有引领、鞭策和激励作用。
  关于“常州精神”,可以“崇文、尚礼、创新”概括。
  崇文:崇:崇尚。文:文化、文明、文治、文雅、文艺、文学、文采等。常州自古文化发达,文运昌盛,源于斯地百姓崇尚文化,向往文明。“儒风蔚然”的常州自古至今文化俊杰辈出,文化气象灿烂,文化成果璀璨,文化影响深远。它们构成了常州的气质:文明、文雅。它们不仅是常州古来风范的体现,也是当今常州精神的标志,“文明城市”实至名归。同时它也应当成为引领和激励未来常州人精神与行为追求的永恒的规范与目标。
  尚礼:尚:崇尚。礼:礼节、礼数、礼貌。“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备受推崇,乃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儒家倡导“礼治”,是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它要求社会各阶层成员安于名位,遵守礼制。以礼治世,在当今时代就是提倡和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做人道德。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与人交往有礼节,讲礼数,行礼貌。
  常州自古倡礼行礼,百姓遵礼之风隆盛,也因此,才造就了斯地文化之象昌盛,文明之气浓郁。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许多外地人来到常州,定居常州。亲密的接触,亲身的感受,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常州之文明、礼貌,百姓行礼之风蔚然。钦佩之余,我们也对个别人不分场合随意小便、在公交车及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全然不顾他人感受的行径感到愤懑。由此看,常州依然有继续提倡、大力引导百姓遵礼行礼之必要,使之深入人心,并成为城市与市民言行文明的标志。
  创新:创:开创,创立。新:与“旧”相对,新颖,新鲜,崭新,更新。郑玄认为:修旧曰新。创新,就是不醉心以往经验,不满足已有成果,不自喜已有局面,大胆革故,奋力追新。它是对未来的理想,对新前程的渴望。
  常州自古崇尚创新之风,不乏创新之人。一代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从斯地脱颖而出,影响至中国乃至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衰落之时,正是此方水土养育之人喊出了这振聋发聩之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奠定了常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也一度名扬神州。不断创新是常州昨天的特色。今天,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创新尤为重要与迫切!能创新,则占得先机;能创新,则独领风骚;能创新,则有立足之地;能创新,则永享太平与幸福!因而,创新,必须成为要求与鞭策今天每一个常州人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我眼里的常州精神 赵贤德
  相比其他各地大中小城市,我认为常州的特点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常州气候环境适宜,人民生活怡然自得,幸福指数日益提升,是人类居住的好地方。那么常州精神怎样呢?我认为如下几点是少不了的。
  一、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纵观常州历史,常州人可谓枪杆子保国,笔杆子当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常州人文始祖季札的“三让其国”、“季子挂剑”的事迹逐渐形成了常州人的诚信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常州人。至于常州历史上有影响的文人更是举不胜举,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更是不可胜数,可谓满城尽是书香味,他们为常州历史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常州人民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州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也是流传千古的。古有唐顺之坚决抵抗倭寇,近有“常州三杰”。其丰功伟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二、科学兴国,实业报国。常州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两院院士,这些院士为强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盛宣怀、刘国钧等一批实业家,这些实业家实业报国的精神,天地可鉴。今天的常州更是出现了大量实业集团,他们薪火相传,秉承常州祖先的优良遗风,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最基础的经济保障、最雄厚的经济实力。
  三、常人尚德,德耀天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来形容常州人实际上是非常合适的。常州人自强不息,所以有了今天小康生活,常州人厚德载物,所以有了今天的全国文明城市。常人尚德,德耀天下,常州人的“道德讲堂”在全国遍地开花,为全国道德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
  四、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常州千年来经济文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与常州人那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热热闹闹。常州工业发达,常州文化发达,常州经济发达,这一切都归于常州人骨子里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常州几千年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常州人民发愤图强,朝着现代化的征程阔步前进。
  给常州的灵魂画一张个性鲜明的画像 周晓东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通过历史积淀而炼成的精神品格,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凝炼常州精神就是要从理论观念、思想方法、价值导向、趣味境界等方面给常州这个城市画一个灵魂的像、精神的像,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这个城市的性格、形象与价值取向。
  常州精神的画像必须观照历史三个阶段。这个像应该体现常州的性格、反映常州的面貌、描绘常州的心志。性格是岁月与时光打磨形成的个性与脾气,面貌是当下展示的形象与容颜,心志是未来实现的志向与激励。要赋予常州精神的神韵与灵动,就必须关顾常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常州精神的画像必须抓住正误两个维度。常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成为推动常州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这也是我们凝炼常州精神中的主要指向。客观上常州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一些领域的改革就存在一些瞻前顾后对上吃不准、左顾右盼对邻犹豫、醒得早起得晚动作滞后,这都是需要杜绝和防范的。要赋予常州精神的完美,就必须关顾需要坚持的和需要防止的两个维度来考虑。
  常州精神的画像必须富有鲜明独一个性。一段特别简洁的文字要包括常州这个城市的地理、经济、人文等三大城市文化要素,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一个优秀的城市精神一定要彰显这个城市的个性,表达城市在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无论城市精神的内涵还是文字表述都要深刻反映出自身的特色,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个性鲜明非他莫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要让常州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坚持鲜明个性和独特视角,画一张个性鲜明色彩独特用笔简练的画像。
  对于常州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斐然的江南文化名城,谦和守信、明德尚义、崇文重教、慈爱包容、务实求新、不甘人后等关键词的词素词义,一定会进入大家讨论和选择的视野。
  城市竞争力视野下的常州精神 赵美英
  城市竞争力,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既是自身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又是与其他城市相比的能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文化优势与政策优势、地缘优势等一样,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和提升关键。
  文化竞争力,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城市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包容力;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城市形象、文化载体(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等)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市民行为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是这个城市民众集体拥有的气质和禀赋,体现着群体的价值共识、审美追求、信仰操守,是城市的精、气、神,其综合凝聚了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为此,要阐释城市精神,创新城市精神,在内容上,要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既提炼实然状态的历史和现实元素,又概括应然状态的时代和未来指向;在形式上,要精准化、动态化、个性化,还要“雅到俗处”,以有效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回顾历史,常州儒风蔚然、人文荟萃,曾出过15名状元、1947名进士,常州诞生的杰出人才数量位居全国400多座城市的第四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季札、《昭明文选》编纂者萧统、《永乐大典》主编陈济、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等都出自常州。近现代以来,涌现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李公朴、史良等爱国人士以及华罗庚、刘海粟等名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常州籍院士达62名。为此,崇文、重教、诚信,不失为常州实然的城市精神。
  直面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重要的一级指标,其细化为社会价值观、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和交往守信程度。去年的报告中,我市的综合竞争力为29位,而文化竞争力排位常州10位、苏州12位、南京14位、南通20位、无锡21位,其中常州排位占优势的是交往守信程度9位,创业精神指数13位,创新氛围指数14位。今年的报告中,我市的综合竞争力为27位。报告分析了近10年各项指标的变化,其中社会价值观排位上升最快的是南京,较慢的是南通,苏州、常州为慢,无锡为下降;创业精神指数上升慢的是南京、南通、常州,无锡、苏州为下降;创新氛围指数上升最快的是常州,较快的是苏州,一般是南通,较慢的是南京,无锡为慢;交往守信程度上升较慢的是南京和常州,慢的是南通、无锡和苏州。可见,守信、包容、创新更不失为常州实然的城市精神。
  面向未来,报告勾勒了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从常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指向而言,常州精神应增加应然的开放、大气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