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安机关“三访三评” 活动基层剪影

来源:常州日报 2012/5/1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6

公安机关“三访三评”,访的是民忧,听的是民声。随着“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的持续深入,我市公安民警用更多的时间沉在基层,详细了解群众需求,尽最大力量为群众解决困难。在这场深入群众的走访中,越来越多的感人故事涌现出来。在遇到困难之际,群众第一个想到的是民警;在突降困难之际,有民警主动雪中送炭,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以下是我市基层民警在“三访三评”过程中,当群众遇到困难之时,及时伸出援手的故事。被救助群众由衷表示,看到警徽闪耀,心中就有了依靠。这是群众对我市民警的最高褒奖。
  奋战30小时为农民工讨要300万工资
  “他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人心。”这是来常打工的如东县长沙镇130位农民工对民警徐卫星的评价。
  访评故事:
  2月20日上午,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130位农民工的代表专程前往三井派出所,为“卫星E站”民警徐卫星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执法为民、一身正气,维护正义、深得民心”,以表示感激之情。因为,他们终于领取到了拖欠了一年多的369万元工资。
  月初,三井派出所接到报警:有大量农民工在企业堵门。民警徐卫星和另外一名同事随即赶往出事的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只见有2辆南通牌照的大巴车堵在厂门口,厂里大院里挤满了人。”徐卫星赶往企业走进厂门,了解情况。
  细打听,还是劳资纠纷的缘故。一年前,该公司在南通承包了一个项目,这些前来堵门的农民工都是当时工程聘请的员工,领头的是一名姓姜的男子。姜某告诉徐卫星,他们今天一共来了130人,都是南通如东长沙镇的村民,由于合作的工程跨度时间长,规模大,各项费用繁多,他们和武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最后工程结算时,出现了分歧。这一来二去,工程结算款的事儿竟然拖了一年还没解决。
  “今儿,我带着兄弟们一定要把钱要到,不然没法给兄弟们一个交代。”姜某带着百来个村民从南通赶到常州来问该公司要钱。徐卫星见状,赶紧拉着双方进行协商谈判,“当时我真不敢走,一走就怕出乱子。”徐卫星自从进了该公司后,一待就是30个小时。经过连续的调查了解,徐卫星对3年里的工程项目进行逐一梳理,对比发现了承包方压降工资的问题所在,并专门请来建管部门的专家,约见双方代表进行协商调解。
  在调解中,徐卫星一方面不断地重申和解释各项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将心比心地劝劳资纠纷双方各退一步。终于,双方达成协议以369万元结清整个工程款。当该公司把300多万元打到姜某指定的账号后,这场劳资纠纷紧绷的弦才算最终松下来。
  点评: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维权。在他们无助之时,人民警察第一时间为他们伸张正义,维护权益,值得敬佩。
  派出所为企业当“媒婆”
  “为企业把好进人关,提供相关法律服务,这项服务举措极大地满足了辖区广大企业安全用工的需求。”武进区公安局焦溪派出所教导员蒋逸春对这一举措这样评价。
  访评故事:
  2月9日,常州某干燥设备厂人事部的沈某带着一份新聘的工人名单到武进焦溪派出所,让民警帮他“体检”一下。春节过后,武进焦溪派出所额外找了一份为企业当“媒婆”的差事。截至目前,焦溪派出所已为8家用人企业的50多名新招员工作了“体检”,而这一切都源于该所近期处理的一起“诈工”案。
  2月3日,辖区某化工厂节后因招不到工人,生产处于半停滞状态,工厂组织人员直接到常州火车站招工。厂方人员遇见外来务工人员徐某,徐某称可以帮厂里找人,于是双方约定要5名工人。
  第二天,徐某却带着19名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化工厂,老板朱某一看傻了眼,称没有这么多的岗位安排给他们。徐某却声称,朱某当时讲明要招19名工人,现在大家从各地赶来,就算不给工作,也要报销来回路费和误工费。双方争执不下,19名外来务工人员赖在厂里不肯走,厂方只得报警。
  民警查看这些人所提供的车票,发现他们是同一天从全国各地赶到常州的。民警又要求这19人出示身份证核对,却遭到了拒绝。民警由此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诈工”案件,于是对徐某等人进行了处理。
  朱某心有余悸,求助警方帮他招人。派出所了解化工厂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招工要求后,对厂里重新物色到的人员进行审核,挑选了其中5名有着良好表现的打工人员向厂里推荐,解决了化工厂的燃眉之急。
  焦溪派出所的做法受到推崇,随着“三访三评”活动深入开展,周边许多企业得知派出所“招工”的事儿后也纷纷效仿,焦溪派出所干脆专门指派人员当起企业的“媒婆”,并发动民警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为企业把好进人关,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与此同时,督促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消除隐患。
  点评:
  “三访三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意见和建议,我们的民警一定会好好“消化”,真心实意改进工作。好的口碑是在不断为民解忧、满足需求、服务群众中获取的。不论是为企业当“媒婆”,还是帮企业进人做“体检”,只要群众有需要,就是体现人民警察价值的时候。
  一把钥匙帮八旬老人找到家
  八旬老人独自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儿子的电话也不记得。他本来想自己找,可走了很多路都没找到,恰好看到警务室标志,心想民警肯定能帮他。
  访评故事:
  2月8日下午三点半钟,常州武进湖塘湾里社区警务室里民警姚晓君正忙着手中的活,这时,一名身穿老式军大衣、操着含糊不清北方口音的老人走了进来:“同志,我迷路了,能麻烦你们送我回家吗?”
  姚晓君很热心地问:“您住哪里,知道家人的联系方式吗?”老人告诉民警,他姓王,今年86岁,安徽人,这次是到儿子家里来玩,才来了两天,午饭后独自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儿子的电话也不记得,唯一知道的是儿子家在湖塘花园街附近小区。他本来想自己找,可走了很多路都没找到,恰好看到警务室标志,心想民警肯定能帮他。
  花园街离湾里社区警务室不过500米,可是沿街却有3个居民小区,楼宇多达200余幢,老人家究竟是哪个小区呢?姚晓君叫上辅警,启动电瓶巡逻车载着老人一起来到花园街上。因为老人才来了两天,各小区的楼房又较相似,警车带着老人在三个小区里转了几个来回,老人却都没认出儿子家是哪幢楼。姚晓君只得带着老人到小区保安处询问,可是都说没有见过这位老人。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姚晓君琢磨了一会儿,转身启发老人:“大爷,您身上还有什么与儿子家有关的东西吗?”老人这才想起来,儿子给他配了家里的钥匙。有了这个钥匙,姚晓君心里乐了。于是他和辅警从湾里新村的东小区开始着手,用钥匙去对每个楼道的单元门。一个打不开,再去试下一个,花了一个半小时,试了6幢楼24个单元门,终于在东区3幢丁单元开启了楼道门。老人告诉民警儿子家是在五楼,于是姚晓君和辅警一起把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安全送回了家。
  回到家,老人紧紧握着民警的手:“人老不中用,我是一个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兵,看到你们对老百姓这么好,心里真的挺感动的。今天真的辛苦你们了!”
  点评:
  一把小小钥匙,引发了一场感人故事。帮八旬老人找到家,在日常警务工作中不足一提,但却是这些点滴爱民情,终究汇聚成了海,这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生动体现,也是“民生警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