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们自己就是化妆师。
以唱为乐庆丰年
金坛市直溪镇天湖村夕阳红农民业余演出队,是一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演出队,共有43位成员。最年轻的50岁,岁数最大的钱扣孝老人已经70岁。
演出队原先专唱锡剧,随着加入的人增多,慢慢发展出了相声、快板、腰鼓、舞蹈、武术、划龙船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看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从外乡专门赶过来的观众。
有了演出队,村民们的娱乐方式渐渐多了起来,大家也越来越乐呵了,逢年过节,更是农民们以唱为乐话丰年的狂欢之时。
去年年初一晚,演出队在村里的大会堂也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湖村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村民们纷纷上台献艺。80多岁的邓洪林老人第一个上台,唱几句《珍珠塔》、《双推磨》里的经典唱段。十多岁的小鬼头邓聪和邓丽娜兄妹俩唱上一首近期最火的流行歌曲,逗得台下的大人们捧腹大笑。在徐州音乐学院学习声乐的袁慧是每年晚会的“特邀嘉宾”,亮一嗓子,唱上几段意大利经典歌剧。曾资助过演出队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冯小平,每次回家过年也喜欢登台唱上几嗓子。在镇里的绝缘套管厂打工的袁杏生,唯一的爱好就是唱歌,从革命歌曲唱到样板戏,每一首歌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脍炙人口的金曲……
每逢节假日,演出队都会在村子里搭台唱戏。春节的锡剧要从正月初一一直演到初十,随后的元宵节,也会有演出。
学得努力,唱得开心
农村有句俗语“初一拜乡邻,初二拜娘舅,初三拜丈母,拜年拜到初十边,又无茶来又无烟”。可演出队的队员们,为了给村民们演戏,都要到元宵节之后才开始走亲戚、拜年。
三月初五是建昌集场,往年队长袁龙生家里都要请上四五桌亲戚。去年的三月初五,本来又跟亲戚们约好了,可临时有演出任务,袁龙生只能一个个地给50多位亲戚打电话解释,改日再跟大家伙聚了。
袁腊珍的丈夫在外面替运输公司走船,每年能挣两三万。大女儿在市城东医院当医生,小女儿开了自己的包装公司,两个女儿也会不时地塞些钱给父母,家里的吃穿用基本不用发愁,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袁腊珍早年参加过文艺宣传队,喜欢热闹,于是自掏腰包为队里请来的市戏剧团的专业演员和指导老师们提供食宿。“现在条件好了,也不缺这点钱。”袁腊珍轻描淡写地说,“不让老师们吃好,哪有力气把我们这帮业余唱戏的教好嘛!”
副队长邓建国参过军,退伍后做了大队里的一名电工,现在是供电公司的职工。邓建国虽然不会唱戏,但是天生一副热心肠,爱说爱笑。热心的他听说村里要办演出队,自告奋勇地当了副队长,管理演出队的后勤事务。
另一位队员袁美芳今年也60岁了,自己搞副业,用大棚种了一亩多田的葱,每年能有一两万的收入。冬天逢到闲时,就进城和儿孙们住,共享天伦之乐。袁美芳排戏很认真,只要有她的戏份,就从城里赶回村子和大伙排练。有几次排练,没赶上回程的末班车,还让老伴骑着电动自行车从城里赶回乡下接自己,来回赶了50多公里路,凌晨才到家。袁美芳认为能当上村里的演员明星,就是她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时尚。
演出队遐迩闻名
渐渐地,演出队演出了名,其他的村镇有什么节庆活动纷纷请他们去助阵,甚至有人专程从金坛、丹阳、句容甚至常州来请大家伙去唱锡剧。每一场的观众人数少则五六百人一场,多则千余人。在建昌影剧院的一次演出,上座率达到100%,四千多名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常州市武进邹区邹新新村的村委会去年春节请演出队去唱戏,每天演两场,连续演了6天,场下的小板凳座无虚席,每一场的观众人数达到两千多人。演出结束后,邹新新村村委会给演出队送了一面锦旗,再三地向演出队表示感谢。
演出队给村里的乡亲们演戏从来不收钱,应邀去其他地方唱戏也只收一点误工费,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本村一位在北京的建筑工程承包商邓明生资助。提到邓明生,村里人都赞不绝口,他捐款为村里筑路、安路灯。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还经常从外面请各种各样的班子给大家演节目。后来,他得知村里有一帮锡剧爱好者,立马找上门,承诺资助大家办一个演出队。村里其他几位在北京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一共凑了10万元钱作为演出队的启动资金。
2008年8月,在村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天湖农民业余文体协会。接着,村里的妇女主任徐留美就和演出队的队长、副队长一起,专程到苏州采购表演用的服装、道具和舞台设施。光是演出用的服装就买了100多套,价值7万余元,各类道具和舞台设施又花去了近3万元,所有的启动资金都花在了刀刃上。演出队成立后一年多,队员们都是无偿演出,从不拿一分钱。“我们不卖嗓子卖文化,图的就是生活中有个乐趣!”村民袁腊珍说。
文明火种铸和谐
原来村里在农闲时娱乐方式无非就是打牌、打麻将,很多人甚至沉迷成瘾。今年56岁的邓锁红就是其中之一,他打了几十年的麻将,是远近闻名的老赌徒。20年前,他卖掉了家里的老房子,准备盖一间瓦房,可晚上手痒痒,出去和赌友们玩了几把,一夜之间输光了2万多元的卖房款。新房子盖不起来,几年内,一家老小就只能挤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过日子。因为赌博的恶习,妻子张菊兰不知跟他吵过多少架,他和妻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两口子之间干脆不说话了,成了住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3年前的一天晚上,邓锁红在赌桌上输光了本,又把买种子和化肥的钱都赌光了。手足无措的他正沮丧地在村里转悠,突然听到村里大会堂传出来的悠扬歌声,那是演出队正在表演排练。邓锁红不知不觉就走了进去,在边上听入了迷,有时还情不自禁跟着哼几句。队长袁龙生见他是块唱戏的料,就动员他加入演出队,邓锁红喜欢唱歌,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可谁想这之后就渐渐迷上了。他嗓子不错,又很有悟性,在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没过多久就成了演出队的台柱子。
自从加入了演出队,邓锁红再也没赌过,家里的经济条件渐渐好转。人也变得开朗了,爱说爱笑了。妻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两口子之间因为赌博而产生的矛盾渐渐弥合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在邓锁红的感染和带动下,妻子张菊兰也加入了演出队,两人的夫妻档组合在台上配合得天衣无缝,在台下则互敬互爱,成了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模范夫妻。
今年61岁的刘菊珍,丈夫因车祸瘫痪了20多年,家里十分困难,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维持生计。可队里的排练或者演出,她一次也不落。只要队里有活动,她就早早起来料理家务,把饭菜烧好,放在床头,叮嘱丈夫按时吃饭。她的演技很逼真,扮演的秦香莲往往能将观众感动得掉眼泪,是队里挑大梁的队员之一。现在,锡剧成为了刘菊珍的精神支柱,观众的感动和认可渐渐治愈了她心里的创伤。
80多岁的退休教师刘复全是演出队的“专职剧作家”,他爱好文艺,锡剧造诣很深。队里演出的所有剧本大多是他反复听锡剧专辑,一句句用纸和笔记下唱词和曲谱整理出来的。一个剧本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整理好。就是二三百字的小唱段词曲的创作也要花上一两个礼拜。演出队成立3年来,刘老共整理出了十多个剧本,光唱词就记了30多万字。可刘老不觉得辛苦:“看到那些老兄弟姐妹在演出队做贡献,建设村里的精神文明,我也闲不住啊,我老了唱不动了,可笔头还动得了。”
演出队并没有将表演的剧目局限在传统锡剧上,他们还自编自演了《十唱计划生育好》、《天湖新面貌》、《建昌新风尚》等既贴近农民生活、又能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唱段。通过传唱,党和政府计划生育、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和措施深入人心。
演出队用演出的形式把村里的新人新事搬上舞台。邓明生在富裕之后不忘家乡不忘父老,前后投入50万元用于家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于是大伙将他对家乡的贡献编成快板,在村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也鼓励了其他富起来的村里人,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助村里的各项事业发展。如今,天湖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村里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天湖村有了这支业余演出队,村里听锡剧、学锡剧、唱锡剧的氛围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