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打下扎实基础

来源:常州日报 2011/4/13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6

创建文明城,“幸福常州”的增长点;创建文明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着力点”;创建文明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

创建文明城的“线路图”很清晰:经济发展是基础,环境优化是保证,惠及民生是目标。

而“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环境的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城市秩序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这一切,则更为“大考”将至的常州平添了十足的底气!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晚年苏东坡对常州迷恋的,不只是那份“醉中江南”的胜景,常州人在其境遇式微时所给予的深情厚谊,似乎更教他感慨不已。

宽厚信义之城,这座城市的文明线索,溯而有源;从“季子挂剑”到“道德讲堂”、“信义夫妻”,这座城市的文明脉络,清晰流畅。

全面小康之城,2010年常州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更提高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幸福指数,打牢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定的经济基石。

创新,再塑新实力

常州,这个沪宁线上著名的江南鱼米乡,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给国人那么多惊喜和赞叹:“苏南模式”,在这里发端;小桌子上唱大戏,工业明星城市让人瞩目;科学发展传捷报,率先的步伐那么铿锵……常州的速度可谓不慢,常州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 “跳出常州”去打量,把常州放置在长三角尤其是苏南经济发达板块中冷静审视,把常州放置在日瞬万变的全球宏观经济背景下去考量,决策者们发现,“标兵”的步伐越来越快,“追兵”的势头咄咄逼人。

“空间的压迫感、时间的紧迫感”,迫使常州开足马力,启动新一轮发展的马达。与常州历史上其它阶段各具特色的发展不一样,在这次率先发展的“浪潮”中,常州人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作战方针”指引下,打的是一场“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合成战役”,瞄准的是“江苏第一方阵”,高举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大旗。

于是,在新型工业化的方略下,众多“常州制造”的铭牌,不容置疑地把常州浇铸成长三角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新材料、轨道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常州制造”中的“新宠”;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规模经济的支撑拉动日趋显著;民营经济板块成为推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则让常州再次成为境外优质资本的投资高地……这令人欣喜和激动的一幕幕,皆源于理念的创新。几年前的一次媒体访谈中,市委书记范燕青曾经有这样的说辞:“创新,常州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这是基于常州发展历史的启示,更是为常州更长远持续发展奠定的基调。发展的踪迹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线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领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已然成为常州的城市品格。

毫无悬念地,理念的创新,触发了生产力的创新。常州以涌动在经济、科技、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的创新热潮,克关夺隘、集聚势能、超越自我、构建和谐,凸现了“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蓬勃活力和动人魅力。范燕青说,创新不仅给常州拓展了发展的优势、发展的资源、发展的空间,还为龙城驰骋天地,扶摇直上,积蓄了后劲。 

发展,民生是目标

“发展为了人民”。民生,成为常州科学发展的终极指向。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宽裕、均衡、殷实”,成为常州市委、市政府检测富民目标的“测量仪”。

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就业富民、政策富民……广开富民渠道,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养老、医疗、就业三大保障,被政府“盯牢”不放,社保覆盖面的扩大,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地享受着发展的成果;扶贫帮困体系建设中孕育的慈善“常州模式”,为老百姓编织了一张“安全网”。

而在农村,常州农民从30年前的人均收入103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37元,提高了整整123倍。30多万农民成股民,现代农业的雏形日益壮大的同时,农民第一次从土地中获得“分红”;让每个常州人都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期间,常州市委市政府还尤其注意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需求。

从生活水平9个组成指标看,常州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等数据显示,常州在江苏发展的大势中,正逐年稳步上升。

常州人的理想蓝图正在成为现实:通过政府主导,引导社会积极参与,重塑理念,形成现代的、体现社会公正和现代人权意识的、有助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常州人在不知不觉中,正感受着城市的“长高”、变大……城市空间形态由三年前的“一体两翼”提升为“三城联动、南北一体”。几乎在城市扩容的同时,政府“公交优先”战略也起步了:如今,被称为“城市血管”的公交系统,让常州人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BRT快速公交的速度,使得从城北的恐龙园到南城的湖塘,只需半个小时。

城市,幸福新家园

做一个文明的常州人,做一个自豪的常州人,做一个幸福的常州人。

这是常州人永远的追求,不夸张地说,也是常州人当下生活的写照。

三年多来,在“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下,常州人坚持“民本、生态、文化、现代”的理念,以创新前瞻的思路、坚韧不拔的干劲、前所未有的投入和精细科学的管理,加快了城市文明的进程,扩大了经济生活的空间,增强了城市竞争能力,修复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继红梅公园敞开并免费向群众开放以后,市区21所公园全部免费敞开,真正做到了还园于民。

如今,常州又对“三河三园”景观进行全面整治,将三园(东坡公园、红梅公园、中华恐龙园)及三河(关河、北塘河、东支河)两侧原本散落的人文、旅游资源穿成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

作为一条贯穿南北景观的“城市纽带”、一座连接古城与现代的“旅游桥梁”、一个承载龙城千年文化精髓的“文化走廊”,“城在水中,水在景中”的“水乡都市”美景重现在常州人眼中。

“常州从来没有挖掘过恐龙,但恰恰是你们把恐龙的概念延展开去,做了一篇无中生有的好文章!”这是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在考察中华恐龙园时作出的评价。 

“无中生有”的奥秘是创新。生态文明的“起点”,则源自“以民为本”的执政心态。

勇于打破思想牢笼和精神桎梏的发展、符合实际市情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着眼于全体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发展、着眼于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在常州人率先发展、品尝全面小康幸福的路径里,无不验证着“科学发展观”这五个大字。

这个城市的传奇里,对“全面小康”的孜孜追求,成为最精彩的篇章;超越发展的章回中,每个段落都紧扣“放眼未来”这个主题。

超越发展,常州人要的是“视线更远、视界更宽”的发展。当“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激情基调,当“民生”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终指向,在一张张发自内心的微笑里,你能感受到最朴实、最真切的幸福。

至此,“富裕常州”的物质基础已日益夯实,“幸福常州”自然引人神往,全市数百万人民的“幸福直通车”该按怎样的路径行驶?

建设文明城市,无疑是通途。

用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的话说:“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5年前的常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被明确为我们这座城市的集体追求。

5年一瞬,我们已蕴足迎接“大考”的底气!常州,仍将前行!

医疗服务护航健康 终身教育国内领先 民生保障覆盖城乡 公共服务让百姓欣慰

预防到位,看病不愁

2008年,常州就基本形成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两年前,常州人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习惯开始扭转,社区门急诊人数已占全市总量的55%。

在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的常州,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的,是优秀的医疗队伍、优质的硬件建设和创新的制度保障。

2010年城区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服务站6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装备100%达到省定标准,全科医生、护士岗位培训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人均筹资245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达65.63%;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

按人均农村15元、城市20元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    

教育领先,终身学习

2010年我市建成常州大学,从此常州拥有了以自己城市命名的综合性大学,而基础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则早已实现了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达26%,位于全省第2位,高于苏州3个百分点,高于无锡4个百分点。

我市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占比90%,位居全省第一。2004年起,我市高考本科达线率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5年的96%提升到2010年的99.9%,由全省第三上升到全省第一,与无锡并列;职校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位于全省前列。

“十一五”期间,常州科教城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高职教育示范园区;终身教育国内领先;依托电大建成全省首个社区大学,为广大市民打造了15分钟学习圈,终身教育经验在全国会议、国际论坛上作过介绍。

全市深入实施“蓝天计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5.12%;全年筹措、发放帮困助学金2700多万元。

2008年,省质监局对全省13个城市的8个公共服务行业进行了公众满意度测评,其中中小学教育服务一项常州公众满意度全省最高。

保障网络,覆盖城乡

武进区湖塘镇64岁的村民徐林根,一家4口,被征地后失地不失保,如今和老伴一起享受“退休待遇”,两人一年有近3万元收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已被打破。

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保障等,形成了一张民生保障网,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自2010年7月起,我市市区统一执行360元低保标准,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32100户、62335人,发放保障金6263万元,保障人数占户籍总人口的1.8%。

全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132万人,参加新农合近190万人,市本级统筹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24万人,全市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末,我市市区累计已有近2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各类住房保障,其中7200多户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近1.2万户家庭享受了经济适用房实物分配或8万元货币补贴,400多户“夹心层”家庭享受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据了解,我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这三年的建设任务约为6500套,将提前到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      

城市底色:天蓝水清意葱茏

清流绕城郭,绿意衬新都。

这几年常州的生态变化,让过客欣喜,让居民欣慰。

今年年初,常州建设国家生态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生态是什么?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清新,晚上睡觉是宁静的,在城市里居住感到舒心……当所有平和温情的幸福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愈发热爱的城市——常州。

●水清

水,古城的摇篮。“清水”才能让百姓“亲水”。

从2006年1月起,常州将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定为“清水工程”,并连续多年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几年来,共投入20多亿元,对市区102平方公里范围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52条河道,积极实施“控源、截污、活水”等综合整治。

市河沿线排放污水的406家企事业单位完成整治,市河排污口从582个减少为130个,每天向市河直排污水由9.65万吨降低到1.44万吨,市区水环境明显改善,52条主要市河基本变清,市民对清水工程整治效果满意率达91%,沿河12万居民成为清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既要变水清,还要让水“亲”,2006年开始,常州市对市区主要河道实施景观升级。以“现代、亲水、生态、文化、经济”理念,打造出“三河三园”,以关河、北塘河、东支河串连东坡公园、红梅公园和中华恐龙园,全线12公里,分为三段十八景,2010年5月向市民开放,成为龙城又一招牌景点。

●天蓝

一份新近出炉的公报显示,2010年,常州城市空气API指数优、良天数稳步上升,达334天,比2005年增加25天,三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这正是我市实施“蓝天工程”的效果所在。

为改善大气质量,我市开展了“禁燃区”建设,在中心城区22.3平方公里范围内,淘汰或用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了热电企业脱硫工程建设;对大气污染投诉较集中的区域开展集中整治。近3年来,全市完成228家大气污染企业整治,新建、改建废气治理设施276台(套)。实施《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建设、城管、公安联合开展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大检查;建成4个堆场扬尘控制示范点,推进污水厂尾水作为道路冲洗水试点工作。

同时,通过实施控制增量、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实现总量减排。在项目环保审批中实行总量控制“一票否决”。在2008年底,我市就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地绿

以城乡统筹、全面增绿为原则,常州大力实施公园敞开扩建和新建。目前,市区共有公园、绿地57个,总面积达760公顷,公园、绿地数量比2006年增加22个,先后获得江苏省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各区共有免费开放公园24个,成为全省第一个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

“不论道口路口,处处都是绿色窗口。”依托高速公路及其道口、干线公路、重要河道,常州从5年前开始持续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全市投资21.2亿元,实施了沪宁高速、沿江高速等总长492.3公里的国省道路绿化工程和总长55.5公里的河道绿化工程。同时全面开展围墙透绿、垂直绿化、道路绿化等特色绿化工程,推进集镇绿化、村庄绿化、企业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共建成3个省园林小城镇、14个市级生态园林镇、66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445个生态园林单位。

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移步即景,满目苍翠。绿色,让常州充满着生机;生态,让常州人诗意地栖居。

多元幸福的生活

步入全民阅读时代

从1997年起,常州连续12年人均购书额雄居江苏省各市之首。这个数据揭示了常州这个长三角名城的读书现状:正在步入全民阅读时代。

常州人爱读书,得益于悠久文明的深厚历史积淀,更形成于常州学习型城市的倡导,“登山则情满于心,观海则意满于海,能百能千而不厌不倦”,也许,这就是常州人读书的一种大自在心态。人们,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阅读中享受愉悦,在阅读中提升修养,在阅读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和人生。

25年前,常州新华书店首创的第一届龙城书市就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常州读书人,以后每年一届的龙城书市越办越精彩……龙城书市在全国引起轰动,人民日报曾整版报道,它催生了常州一轮又一轮的爱书、读书、藏书热,为营造常州学习型城市的读书氛围推波助澜。依托常州新华书店首创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常州品牌的读书模式应运而生,也成为常州学习型城市的强力支撑。

每年千万人次看演出

67岁的王志向和39岁的女儿王俭是常州大剧院的特殊观众。女儿先天脑瘫,只能躺在轮椅上,但却特别想去亲身感受一下高雅艺术。那次适逢世界级音乐剧《蝶》来常,父亲帮女儿买了残疾人坐席。一早,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拆除了残疾人专席的2张座位,为轮椅空出位置。保安部一看到父女俩立即用对讲机通知各部门,有专人为父女俩开道,乘坐电梯直达2层,工程部人员则等候在残疾人升降梯前……

这只是常州大剧院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一个事例。

高贵的艺术殿堂,高超的经营管理,高雅的演出资源,大剧院与“实力央企,行业蓝筹”保利的联姻,成功地彰显了品牌效应。

一些过去只在北京、上海等上演的剧目,不断亮相常州。2010年是常州大剧院正式运营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年共计10多万人次享受了高雅艺术。

如果说大剧院的演出曲高不再和寡,那么,“幸福广场周周演”这份免费广场文化套餐,已经成为常州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2009年4月18日,市委宣传部十大工作之一——常州市广场文艺周周演”暨“千台文艺节目走进社区(村镇)”启动。自此,龙城老百姓,有了一个日常生活版的“难忘今宵”——那就是每周六,不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家门口,欣赏到2小时左右的文艺节目。 

武进区新天地水上舞台、新北区薛家中心广场、戚区东方广场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除了吸引当地市民,新市民观众占到了一半左右。红梅中心广场和莱蒙都会广场,新市民观众也不在少数。不用掏钱买票,他们在这里感受欢乐,接受熏陶,不知不觉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开放的大舞台,在最大程度上让广大市民群众在精神上解闷、在文化上解渴、在思想上解惑、在心理上解压、在能力上解弱;小康社会的幸福在广场间传递,和谐的生活在舞台上焕发光彩,先进的文化在节目中发扬光大。

据文广新局市场处统计,仅2009年,常州全年演出场次为5650场,观众达到1095万人次。

闲暇时我们去旅游

郊外踏青,乡村农家乐,边疆自助游,从个人休假到单位组织,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常州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近年来,出境游成为我市居民的旅游新风尚。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一份统计表明:2010年我市有4万人次被批准因私出境,这一数据比上年增长1/3。该处工作人员分析的最主要原因是——旅游。看看常州人主要的出境风向吧——

港澳游,市民爱自助——香港和澳门向来是常州人出行最旺的地方。团队游人数输给台湾,但这是因为赴港澳的游客大多选择自助出行的原因,去年赴香港、澳门仍达到6.8万人次,与全市刚刚过万人次的赴台人数还保持颇大差距。

欧美游,万元起步——11天,12500元左右:当北半球大多冰雪包裹的时候,南半球正骄阳似火。因此很多常州市民喜欢在这个时候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去感受与家乡迥异的温度;14天,20000多元:夏威夷美丽的花环将成为赴美国游的第一件礼品,还有科罗拉多大峡谷、迪斯尼乐园、拉斯维加斯等景点等着你;10天,13000多元: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等,10天的行程不过是一次走马式的观花,人们只会感慨时间的倏忽即逝;9天,15000元左右:西亚、非洲埃及、土耳其可以一游了。

歌诗达邮轮,常州游客真多——电影《非诚勿扰》第二部的热映,让人再度联想起第一部最后定格的歌诗达邮轮。据歌诗达销售总监介绍,常州游客在全省13城市游客位居第一。

常州国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出境旅游部经理曲群告诉记者,伴随着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常州的出境游不断地迎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其中,老年人成为出境游的生力军,近几年,公司每年承接的出境游客户有万名左右,近三分之二是银发顾客。

老年人选择出境游,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幸福人生的书写……        

城市建设美丽进行曲

安居乐业,老百姓的心头乐事

2011年春节刚过,小路带着儿子来到刚刚装修好的别墅新居,宽敞的客厅,明亮的落地窗,屋前曲径通幽的小道……“这是我们的家吗?”“这当然是我们的家啊。”父子俩在春天里一个早晨简短的对话是意味深长的。

小路是武进区湟里人,祖祖辈辈都在田里讨生活。多年前,他成为常州第一代出租车司机。几年后,他靠着原始积累租了一家小门面,做起了他熟悉的摩托车、汽车电瓶生意。后来,他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德尔福电瓶的常州总代理,以后又代理全球闻名的壳牌机油,每年的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他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几年以后又升级买了别墅。

小路看新房的这个场景,其实在常州许许多多家庭重复上演:因为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这几年每年都有许多建筑造型别致、各种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区出现在我们这座城市。据了解,我市这几年每年都要建成房屋数百万平方米,而且让群众能买得起,更有不少群众房子已经升级换代上档次。

BRT,一张公交优先战略新名片

“介咯车子坐着蛮惬意的,还蛮快咯。”

“就是哇,我到新北区比原来快了半个钟头。”

这是常州快速公交一号线试运行第一天接受市民体验时,热心市民在快速公交车厢里的对话。

家住勤业新村但在武进客运站附近工作的金先生,原来上班要先乘9路,再转乘31路和318路辗转近两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BRT开通后,他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比以前省了一半。

近年来,常州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建成8条城市快速公交以及3条环城公交线路,36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部纳入城市公交线网统一运行管理,舒适、快捷、安全、实惠的公交由此备受市民青睐。如今,全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95.7%,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居民小区公交线路覆盖率达100%。构筑起了以“安全、快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四通八达的城市绿色低碳出行网络。

高架:扩大常州的城市空间

贯通常州东南西北有一条美丽的“项链”,这就是给常州交通带来新气象的高架道路。据了解,常州整个高架道路一期长27公里,二期长25.8公里,高架环线部分共43公里,环绕1圈只需35分钟。高架开通进一步改善了城市路网格局,提高了整个城市快速路网系统的交通服务水平,有效沟通城市内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

除了地上跑的,常州也十分注重天上飞的,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也是我市城建的一项大手笔。该工程全面投运后,预计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万吨。

地标建筑提升常州城市形象

地标建筑是城市的明灯。现在常州南有世贸中心高达百米的双子楼,这组总面积13.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设有常年展览大厦、会议与展览中心、国际品牌商场、世贸俱乐部等,与它遥相对应的北边的万福路与西新桥交汇处高高耸立的228米56层的凯纳商务广场,它设有五星级酒店及酒店式公寓。在江南大地上的朝晖中,南北两座地标建筑熠熠生辉。 

而更让常州人津津乐道的是常州大剧院的建成。作为我市2009年“文化惠民”重点工程,2009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后,迅速成为常州的建筑和文化新地标。

就像是一首优雅的抒情诗,常州的城市建设美丽着每个常州人的心灵。生活着是美好的,生活在常州,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