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牵起常州—兰讷斯的“情缘”

来源:常州日报 2011/5/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6


前不久,常州市政府与丹麦兰讷斯市签署了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书。为两地牵线的“红娘”是丹麦籍华人诸晓静。

不仅于此,她还促成了丹麦VIA大学与常州工学院的合作项目——“3+1”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同样有着她为中丹两国商贸、文化合作奔波努力的成果。

“老外”真的成了“老外”

诸晓静是名侨眷,爷爷在日本,10多岁的时候随父亲去横滨住了两年,最终因父亲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全家回到常州。

上世纪80年代末,诸晓静考取常州旅游学校第一届英语专业班。

有着纯正中国血统的诸晓静长得很像“老外”,无论是亲戚还是同学,时常调侃她的“老外”长相。如今这张“老外脸”还常让出租车司机和酒店服务员“上当”:“你的中文怎么讲得这么好!”

诸晓静不仅长得像“老外”,而且她也一心想漂洋过海,去见识异国风情。为了接近梦想,晓静中专毕业时没“服从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而是选择在一家合资企业当翻译。遗憾的是,当年合资企业寥寥,前往她们企业的外国人也不多,即使来了老外,他们身边也都带着翻译。诸晓静时常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偶尔朋友请她帮忙做“私活”,她十分乐意。也就是在一趟“私活”中,她认识了来自丹麦的汤姆·安徒生。

“丹麦”、“安徒生”,两个“关键词”加上眼前帅气的汤姆,让晓静一下子沉浸于童话的幻想。同样,身材娇小、年轻漂亮的中国姑娘也让丹麦小伙着迷。

接触没几个月,诸晓静和汤姆·安徒生就携手前往天宁区民政局注册结婚。注册半年后,晓静随丈夫前往丹麦第二大城市奥尔胡斯市定居。 

顶着寒风送报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的结尾,却不是晓静生活的写照。

诸晓静走出常州优越的家境,迎接她的却是“想象不出的贫穷和困苦”。原来,到了丹麦才得知,丈夫公司刚刚倒闭,欠下大笔债务,一家人只能靠丈夫的失业金过活。面对现实,诸晓静到奥尔胡斯第二个月,就找了份送报纸的工作。即使这样,“怀孕的时候想喝一杯桔子水都买不起”。

丹麦一年四季阳光少,阴天下雨刮风多,冬季长达7个多月。虽说室内有暖气,但室外白天晚上气温相差大,夜晚常冷到零下十几度。她必须保证每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凌晨6点以前,把报纸送到订户家中。冬天,无论漫天大雪,还是寒风凛冽,她必须凭异常的耐力把一份份厚厚的报纸送完,还总担心报纸被海风刮走。有多少个寒冷的夜晚,她骑着自行车,只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把手上的报纸送完,回到温暖的家中喝碗中国的方便面汤,“那个时候,我的体重只有80斤,可体质却特别好”。

晓静和汤姆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令人喜悦,也让这个穷困的家庭日子过得更难。孩子3个多月大的时候,晓静只好把母亲叫到丹麦帮忙照看。房子是租的、车子是破的;没钱买好吃的、漂亮衣服,更别提给母亲买礼物……女儿在国内何曾吃过这样的苦?母亲哭了,责令女儿跟她回家。可晓静劝慰母亲: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其实要强的她想的是:中国人信奉衣锦还乡,她不可以被人笑话,被人可怜。

送报纸的工作做了整整两年。之后,诸晓静“幸运”地获得了在学校当清洁工的“美差”,她说:“这所学校隶属政府部门,工作非常稳定,而且还可以加入工会,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享受到全部的社会福利。”

“单亲”妈妈成为丹麦白领

诸晓静的婚姻在她去丹麦的第五年结束了,她带着孩子开始了异国他乡单身妈妈的生活。

靠清洁工的收入能图个饱,却过不好。丹麦是个单一民族国家,为了更好地生活,必须有当地的文凭,融入当地的文化。丹麦人是友好而善良的,很多邻居与幼儿园老师耐心地与她交流,让她了解丹麦的社会风情。因有英语基础,加上对文学的喜好,以及了解丹麦文化的迫切之心,晓静很快地掌握了丹麦语的语法规律,并考了上奥尔胡斯商学院。

大学三年,晓静刻苦攻读每一门功课,即使这样,第一学期只有英语成绩突出,其他功课全部不及格。生活的压力同样不小,她和孩子们一方面靠工会失业金维持,另一方面她必须兼职卖机票贴补家用。“那些年,家里的窗帘永远不需要打开”,因为早晨出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晚上回家的时候天早黑了。商学院同学惊讶这位中国妈妈的毅力,也担心这种毅力的持续性。直到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同学们叹服了,中国妈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全部课业,还骄傲地把两个可爱的孩子带到了典礼上。商学院也以她为荣,联系了当地报社对她进行了专访。

新的气象随着新的世纪降临到晓静身边。“丹麦涌起中国热,很多公司都热衷开拓中国市场”,从商学院走出的中国学生很快成为香饽饽,诸晓静进入一家知名国际投资咨询公司工作。不久,另一家公司重金聘请她担任中国销售经理,负责宜家、百安居等品牌在国内北欧家具的供应和推广。同时,聪明能干的诸晓静还当上了奥尔胡斯市外国人议会议员,负责维护旅居在那里的东南亚侨民的权益。自此,她一跃成了“有地位的有钱人”,“终于有能力可以为自己买喜欢的新衣服,也可以带着孩子游览欧洲列国”。此前,在丹麦生活10年,晓静没买过一件衣服,穿的都是国内嫂嫂淘汰的旧衣服。

跨国工作,孩子读书成了难事。小儿子无法适应国内教学模式,不得已,诸晓静辞退了薪水丰厚的工作,回奥尔胡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FOCUS CHINA(聚焦中国)咨询和贸易公司。有了一定从业经验的她专心于中丹商贸、文化交流,并期望干出一番事业。

有心插柳柳成荫

一趟空中之旅,让晓静为常州送来了第一份“礼物”。

回丹麦的航班上,坐在诸晓静旁边的乘客不小心把咖啡洒到她的衣服上。从致歉开始,那位乘客与晓静聊上了,得知晓静是中国人,乘客激动地说:“一直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到中国实习,你能否帮忙?”原来那位乘客是丹麦第三大高校VIA大学国际部的部长。

出国已十多年,怎样和常州教育界的人士联系?晓静想到了红溪幼儿园的园长沈梅,在国内的时候,听姐姐多次赞美沈女士。沈梅时任钟楼区副区长,在她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丹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到常州,进入莱茵幼儿园实习。8年来,先后已有100多名丹麦学生来常,促进了双方幼教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诸晓静还促成VIA大学与常工院的合作,共同开展“3+1”模式的学前教育办学项目。

常回家看看,让诸晓静更加热爱日新月异的家乡,也让她在常州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一次,市外办的朋友提出,能否牵线丹麦的城市与常州缔结友好城市?

结交友好城市,晓静并不陌生,她所在的奥尔胡斯市和哈尔滨市就是友好城市,2002年起,只要哈市政府代表团访问奥市,奥市政府总是请诸晓静担任翻译。她热情地接待自己的同胞,介绍闻名全球的丹麦福利政策和华人在国外的情况,也向丹方自豪地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落落大方的举止、准确迅捷的翻译深得双方好评。

哪个城市有可能与常州结缘?这件事始终盘亘在她心头。

买房迁居丹麦第六大城市兰讷斯的时候,诸晓静豁然开朗,“常州——兰讷斯”一下子跃入脑海。

缔结两国友好城市不是小事。怎样牵线?想了许久,诸晓静觉得奥市华人议员的“旗号”不见得在兰市行得通,不如开诚布公。她拨通了兰讷斯市市长办公室的电话,第一句话是:“我是住在丹麦的常州人!”然后介绍常州在中国,离中国上海很近。没想到简单、真诚的介绍触动了对方:“不如你先写封信过来吧。”

信件寄出一时没回音,诸晓静心冷了。两个月后,她意外地接到市长秘书Kim的电话,市政府同意与她见一面。晓静立即把喜讯传到常州,并在市外办的帮助下,整理学习了大量资料。与兰讷斯政府官员见面的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晓静既介绍常州的历史文化、城市面貌、投资价值等,还特别指出两市都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产业基础,合作空间很大。

不久,晓静公司业务中有个建筑团代表到中国考察,行程是北京、上海、宁波,为了让Kim眼见为实,她盛情邀他同行,并把考察路线改成北京、上海、常州。不虚此行。两市缔结友好城市事宜很快进入议事日程。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40岁刚出头的诸晓静,20年留给了常州,20年走在了丹麦。在丹麦10年漂泊、10年奋斗。现如今,这个坚强而美丽的女子忙碌依然,可分明多了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