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规模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问题的提出
中国***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随着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我市在城镇综合承载力提高方面取得一定实效,但城镇规模有序扩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呈现出城镇经济发展资源规模不足、环境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建议
一、以区域规划为指导,建设科学发展的城镇。根据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状况和环境基础等综合因素,及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定位城镇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以及主体功能。
二、以转型升级为抓手,建设创新高效的城镇。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变、产业组织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格局向全面协调可持续转变”的城镇发展方向,实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要建设全市城镇发展信息共享与综合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城镇经济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一镇一业”为导向,打造特色产业的城镇。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居民组织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优势产业培育体系,形成“一镇一业”产业布局,不断促进“一镇一业”集聚发展。
四、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打造文脉相承的城镇。充分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提升城镇文化魅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以“文明城镇”为主题,打造魅力宜居城镇。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共享。
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同盟常州市委员会认为,中心镇不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平台,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我市加快中心镇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发展定位雷同、资源集聚不够充分、政策支持后劲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一、呼吁全省联动,突出重点统筹发展。建议由省牵头推动中心镇建设,尽快出台发展意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为中心镇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二、完善地方规划,强调特色,注重衔接。要编制专项规划,突出人文特色,加强规划衔接。此外,建议在规划的执行中加入刚性要求,以加强规划的执行力。
三、破解土地瓶颈,鼓励置换保障指标。要鼓励土地置换,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专项治理和复垦,增加的用地指标80%以上由中心镇留用;要争取点供指标;可尝试优先预支今后几年的建设用地指标,再通过村庄用地复垦逐步返还;要严格土地集约利用管理与考核,确保建设用地的经济性。
四、缓解资金压力,加快创新明确扶持。允许中心镇建立独立预算制度;县级政府加大税费与土地出让金以及各项规费的返还;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中心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创新,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建和运行,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五、促进人口集聚,发改、农工、劳动、社保、卫生、教育、规划等部门联动提供保障。
六、改革管理制度,体制改革下放权限。
七、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积极培育本地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中;调整城区内的产业结构,让非都市工业企业逐渐退出核心街区,改善镇区投资环境,从而带动镇区核心地带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州市委员会提出,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实际状况,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将其摆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围绕“一核八园”实施“510”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高地、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前,我市“两化融合”的应用水平较低,企业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还较缺乏。
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形成资源融合。制订出台我市“两化融合”的地方性文件和政策细则,整合现有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充分调动企业“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发布《“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方案与服务推荐目录》,促进服务与需求对接;积极鼓励和支持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又了解并熟悉生产制造企业需求的第三方机构发展。
二、建设服务平台,提高创新能力。统筹规划政府电子政务平台,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以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深度融合带动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扶持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特色产业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垂直型的协同商务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商务协同;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我市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
三、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产业升级。以“一核八园”为重点,创建“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以“510”工程为重点,推进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两化”深度融合;甄选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功案例积极推广。
四、完善考核机制,营造融合氛围。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两化融合”第三方独立评估体系。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提出,当前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多、团队多、参与人数多,但辖区内“区、镇(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管理系统中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却存在文化专业人才少、街道文化管理部门辅导能力弱、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群众文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
建议
一、培植街区创新管理的“义工”——群众文化队伍。通过繁荣基层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扶持公益性的群众文化队伍,把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当成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条路子来走。
二、免去街区文化管理干部经济指标任务。让文化管理干部沉下心来研究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规划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与方法,真正把群众需要的文化做好。
三、创新用人机制,用好适合并愿意为群众文化奋斗终身的人才。一要培育“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坚持将岗位能力标准作为使用的依据、考核的方向;建立人尽其才、合理流动的人事制度;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以“业绩文化”理念指导文化体系;对文艺创作、表演等特殊拔尖人才以及各门类优秀人才及其劳动成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二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区、街道文化干部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比赛及观摩活动。三要多种渠道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并配齐文化管理队伍,大力扶持业余文化队伍,通过组建各门类艺术团队凝聚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文艺名人,举行“杰出老文艺家”和“青年文艺之星”的评选,营造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服务业的飞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市服务业产业层次偏低,传统商贸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先进制造业高级化的助推器,以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满足常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交叉推进的局面尚未形成。
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完善各项考核机制和具体配套措施,进一步营造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以功能属性入手,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业行业大类逐一进行认定,开展科学、系统、可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以定期取得全面反映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结构、效益与状况的统计数据,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考评提供依据。
三、制定和整合相关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在继续执行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综合性的补充政策,实现有限的政策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产业关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二是结合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与特色。三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加强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协作与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规划产业链,以提高创新与竞争能力。
五、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
六、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院校开展“订单”式教育与培训模式;推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创新六大举措 给力“一核八园”
问题的提出
中国致公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开发园区把“一核八园”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千方百计集聚创新资源,开阔思路完善创新体系,“一核八园”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势头。目前,我市“一核八园”发展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矛盾。
建议
一、分类指导,选准突破,在“特”字上下功夫。根据不同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政策措施,在各自园区寻求突破和增长点,尽快打造出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创新型园区。
二、掌握核心,拔高产业,在“高”字上下功夫。加快前沿领域、紧缺专业、重要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深化产学研联合,鼓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引导企业重点攻克石墨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做优载体,集约发展,在“集”字上下功夫。集约开发园区、集中创新资源、集优产业布局,使园区成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四、创新管理,完善机制,在“新”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一城两区”及八个产业专题园的三级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创新型园区发展。
五、加大投入,银企合作,在“融”字上下功夫。深化和推广科教城金融服务区建设,在“一核八园”普遍建立科技银行,探索建立“一核八园”企业信用体系,拓宽风险投资资本融资渠道,逐步缓解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把握导向,对照指标,在“严”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考核机制,在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主体上求突破。进一步改进企业表彰办法,既要表彰经营规模大、税收贡献多的大企业,又要表彰高成长、低碳型企业。
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问题的提出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在成为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关注的重点。目前,常州物联网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生产能力,在环境监测、智能电网产业、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常州还存在企业总体实力较弱,规模小,发展路线模糊,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应用领域与影响面有限等问题。
建议
一、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形成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
二、依托产业联盟,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常州传感网产业创新联盟作用,积极扶植和支持联盟开展工作,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早日形成完整的新传感网产业链。
三、培育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引导物联网企业通过进入示范性、带动性强的应用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壮大物联网人才队伍。
五、优化创业环境,着力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资金方面的政策,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六、摸清企业状况,建立政企点对点服务机制。
七、制定培训计划,进行物联网知识的普及教育。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问题的提出
常州市工商业联合会认为,近年来,我市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我市中小微企业对融资难的感受同样在增强,融资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利影响正在显现。目前,“资金需求急、贷款难、融资贵”已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特征,既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成为了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之一。
建议
一、积极培育金融机构,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建议我市出台引进金融机构的专门指导意见,吸引面向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同时,大力发展“草根金融”,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二、凝聚部门合作共识,强化市场服务支撑。由政府牵头,协调多个部门破解征信体系节点,逐步实现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对银行机构的开放。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汇集各类金融机构和多种融资方式的综合性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引进更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与平台合作提供融资服务,吸引广大中小微企业利用平台获得融资。
三、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引导中小微企业步入转型升级的主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五大产业、一核八园集聚,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优区域金融环境。扩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的补贴、奖励范围,加强对重大金额民间借贷的排查和监督,逐步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巩固中小企业集合债权融资等我市区域金融发展的试点优势,适时扩大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的规模,进一步撬动区域集优融资。
采取硬性措施保护生态
问题的提出
无党派代表人士界委员认为,常州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自然生态资源紧缺的严峻现实,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容易引发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直接影响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有效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同时,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方案的实施不尽到位,责任主体不明确,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管理和保护合力,容易导致虽有保护方案却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建议
一、划定生态控制区。建议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对我市现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划定生态红线,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对限制开发区划定生态黄线,坚持保护优先,由各级政府严格项目准入条件。
二、增强执行力。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开展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确立共同责任。以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依托,成立我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中心,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落实;各重要生态功能区所在乡镇成立各自生态保护部门,履行管理职能。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补偿办法,确定相应的系数进行生态补偿,让保护地、保护者同样受益。优先保障保护工作的资金来源,将生态功能保护区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明确保护资金财政拨款渠道。
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问题的提出
民进界委员蔡爱东认为,常州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强大的基础优势,积极培育工业设计基地或设计中心,进一步提高常州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培育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常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常州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引进各类设计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工业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加强与专业性的工业设计机构交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设计中心,加快形成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二是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壮大。要用足用好已有政策,按照主辅分离的原则,把工业设计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由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建立工业设计发展的集聚基地。鼓励工业设计要素向园区集聚发展,形成具有集群链高效整合、创新氛围浓厚、知识技术转移扩散快、企业竞合程度高等特点的创新型设计园区。
四是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培训和引进机制。
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开放常州工业设计市场。鼓励我市工业设计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开展工业设计走进产业集群活动,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六是举办工业设计大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立体格局。通过鼓励知识产权备案登记、打击盗版侵权、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人才等多种手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为工业设计与制造产业对接保驾护航。
发展物联经济
问题的提出
科技界委员刘国强认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可喜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另一方面,我市具备物联经济的基础条件。如果把握好有利时机,利用好物联技术,发展好物联经济,将有助于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服务水平。
建 议
一是转变观念,以打造“智慧常州”为契机,在我市各行业中加快推进物联经济。
二是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发展物联经济的企业和行业提供风险担保,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三是扶持高校建立物联信息平台,开展学科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物联先进企业和优秀人才,带动本地物联经济的发展。
四是建立物联产业集群,重点关注和扶持样板企业。
五是在物联通信费用上,起始阶段由政府提供优惠补贴,形成一定规模后由通讯公司自动消化成本。
六是对有发展前景和有关民生及公共安全的产业,政府可以考虑入股合伙经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实处。
完善医保制度
问题的提出
农工界委员朱可菲认为,我市卫生惠民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机构业务量增加与收入明显减少的矛盾;二是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任务日益增加与人员配置不足的矛盾;三是基本药物品种限定与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的矛盾;四是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网络建设,更好地惠及百姓。
建 议
一是责任分担的多元化。政府层面要承担主导责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要加快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其次要承担经费补偿责任,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效补偿机制;第三要引导医院从重硬件建设转向重服务质量,控制高端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医疗用房的建设扩张,加强对药品采购的监管,引导广大群众确立自我积累医疗保险的意识,增强居民自我保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观。
二是制度设计的多层面。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在完善医保制度方面,目前在市区财力补偿有限的前提下,医保部门应积极探索医保间接补偿力度,用足用好医保基金,以保障基药制度的推行;针对基药目录过窄不适应基层卫生机构和群众需求问题,积极向上反映基层需求,争取增补、扩大常用药品范围,要关注控制大处方和降低抗生素的比例,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和合理使用。
弘扬创业精神
问题的提出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委员刘京亭认为,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内在要求。常州既有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更有深厚的创业文化历史传承。弘扬创业文化,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需要。
建 议
1、开设“创业讲堂”,让创业者讲创业的事,以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活动。
2、加强创业培训,让文化引领创业。要在现有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中引入创业文化的内涵,使创业在依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的同时,通过独特的创业文化来引领创业。
3、传承创业文化,光大传统精髓。明清以来,以盛宣怀、刘国钧等为代表的常州企业先驱,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所开创和传承下来的创业文化,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同时,还可以多种形式加强创业宣传,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如选树典型加以表彰,举办创业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开展创业文艺创作及汇演汇展,成立创业文化研究中心等。
发展文化产业
问题的提出
民盟界委员宋江认为,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现状,还存在文化保护分类不清、广告行业缺乏引领、文化经营理念保守、文化经营人才缺乏等问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热心,也要理性。
建 议
一是传承季子诚信敦厚风格,发扬宣怀创新创业精神。
二是创意产业本土化,广告行业集约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产业文化氛围比政策扶持更重要,必须重视本土化发展。常州广告行业急需引导扶持,使其抱团转型、集约发展。
三是解放思想用好文化设施,加快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会展经济,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休闲、教育的大融合。
四是倡导企业文化,扶持文化企业,培养文化人才。
五是历史文化分类保护,提炼常州文化品质。
六是政企学研联动,产业与文化并重。
大力加强幼儿园建设
问题的提出
民盟界委员黄勇认为,社区新村的配套幼儿园,是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系住宅区的配套公用设施。近年来,随着大批房地产项目的竣工交付,社区配套幼儿园也陆续投入使用,对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有些开发建设单位在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交付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入园难入园贵、建园慢交园迟、设施差不配套等问题。
建 议
1、制定政策,从源头上规范建设交接行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规定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教育配套设施在验收合格并移交教育部门后,开发商才能出售商品房并给业主办理房产证。
2、部门联动,开展清查移交行动。各辖市区政府要协调规划、建设、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清查行动,对不规范的出租行为,要采取限期清理、解除合同等强制措施。
3、整合资源,共同打造优质幼儿园。建立新村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移交制度。规划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配套幼儿园设计方案进行审批;建成后,开发建设单位应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验收并无偿移交教育行政部门;移交后的配套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或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办法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公办园为主导的原则,努力将新村配套幼儿园打造成标准的优质园。
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问题的提出
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认为,目前我市主要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市政府采购中心、常州产权交易所、市招标办、市土地交易中心等。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的方式与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交易机构分散,造成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交易成本越来越高,不利于集中管理、有效监督。二是现有交易体制制约了市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涉及的监督机构多、职能分散。这种监管体制使部分行业仍游离在统一监管之外,不利于交易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如果继续分散交易,各自的场所设备都必须进行改造和扩建。
建 议
1、尽快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加快研究,尽早建设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规范服务的运行监管模式。
2、按“三合一”模式进行整合,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都整合进去。一是重点整合市政府采购中心、市产权交易所、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市土地交易中心。二是整合行政服务中心的资源,便于以后的一体化管理。目前的行政服务中心容量有限,不可能承载更多的功能。三是增设“市民之家”便民服务中心。将诸如出入境、户籍管理、交通违章处理、驾驶员管理、住房公积金办理、社会养老保障、市民卡办理、婚姻登记等内容整合进来,为市民日常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
3、打造公共资源一体化阳光交易模式。首先,实行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管理制度,制定并逐步更新《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其次,确定足够规模的“常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和交易场所。第三,大力推行公共资源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第四,推进实施“一个平台交易,一个标准服务,一个窗口结案”的一站式、一体化阳光交易管理模式。
发展都市型观光生态农业
问题的提出
民盟常州市委认为,都市型观光生态农业是将生产活动、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和体验参与等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目前我市都市型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一、缺乏科学统一规划指导。二、多数项目缺乏个性特色,开发层次集中于以观光农业为主,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体验回归的需求。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趋于雷同,加剧了地区的内部竞争。三、文化生态内涵不够突出,产品档次低、品牌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产品较少。四、诸多要素瓶颈亟待破解。五、市场开拓力度有待加强。
建 议
1、更加重视,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目前,农业发展是一个城市产业协调发展与综合实力、水平和形象的展示,而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
2、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在“十二五”规划和“观光农业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规划,强化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3、多方合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税收优惠。经过政府批准建设的观光生态农业项目,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服务。对经评定为市级观光生态业单位,可享受一定数额的贷款免担保,加强农业旅游观光保险服务。三是用地优惠。在符合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对符合规定的设施用地,可视为设施农用地处理。四是形成合力。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各类农业旅游项目;交通部门要合理设置专线、调整公交站点和班次;市旅游集散中心也要逐步完善、增加通往观光生态旅游点的交通线路。
4、突出特色,注入文化生态内涵。首先要提升市场竞争力。观光生态农业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观光生态农业的产品内涵;其次,积极挖掘观光生态农业多种功能。如引导居民参与、体验农业生产,购买、消费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业生产等参体验和教育认知功能等;再次,满足个性化需求。要因地制宜发展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健身、修身养性等为特色的高端休闲农业。
5、加强宣传,积极扩大客源渠道,形成推进观光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合力。
6、创新发展,升级现有经营模式。利用时事热点作为创意设计主题元素,推出游客和组织者、游客和当地居民游客和游客之间互动的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活动项目等。
7、管建结合,营造良好市场氛围,使观光生态农业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
问题的提出
董建文委员提出,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一批新的景点相继建成,每逢节假日,前来我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旅游人才和旅游从业人员一时显得捉襟见肘。
建 议
1、编制常州旅游路线图和常州自驾游路线图(含常州景点介绍和土特产品介绍),不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免费发放,也在旅游景点免费发放;在网上开通常州虚拟旅游的三维网站。既给游客提供方便,也加大对常州旅游业的宣传和推广。
2、完善停车场、加油站、指示牌、维修服务配套设施,加快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
3、针对节假日游客暴增的情况,应用现代传媒技术,不仅提供网上购票,而且可以开通景点游戏项目的网上报名和预约,为预约的游客提供便利,也便于分流游客和维护秩序,提高管理效率。
4、在几大景点邀请名品老店开设分店专营专卖,给予税收和房租优惠的扶持,确保旅游商品的品质。
5、探索与银行业合作发行旅游信用卡和旅游消费信贷,促进旅游消费。
6、向我市旅游商贸学校、常州武进女子中专等学校旅游专业预定人才,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适合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